李嘉诚卖港口交易陷入停滞,目前来看,其只剩下四种选择,港媒再次发声,奉劝长和集团"勿做伤害国家的事"。那么,巴拿马港口交易现状如何?长和的选择又是什么?

事情起源于3月初,长江和记实业在港交所公告,计划以227.65亿美元的价格,把全球多个港口的控制权,打包卖给一个美欧资本主导的联合财团--"贝莱德-TiL财团"。

资料显示,长和出售的资产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这两个港口自1997年起由长和运营,合约有效期至2047年。作为全球6%海运贸易的必经通道,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2024财年,运河总收入近50亿美元,其中中国是第二大用户,占比11%。

尽管长和强调交易"纯属商业性质",但美国贝莱德集团的介入,让事件蒙上政治色彩。据报道,贝莱德不仅是全球最大资管机构,其CEO拉里·芬克与特朗普政府关系密切,交易洽谈期间曾多次向白宫汇报进展。

根据长和的说法,这是一笔纯粹的商业交易,公司还特别强调,此举将为集团带来超过190亿美元的现金流,有利于集团资产结构优化和未来转型。但市场并不这么看,消息公布后,不少人质疑,为何要在这个时间点,把全球港口业务一次性卖给贝莱德这样的美国机构?特别是,为什么要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毕竟,贝莱德财团若成功接手,将控制全球10.4%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并进一步强化美国对巴拿马运河这一"咽喉要道"的间接控制。

事实上,美国政府对此交易的介入毫不掩饰。特朗普多次宣称"巴拿马运河应回归美国",并施压巴拿马政府配合贝莱德的收购。4月8日,美国国防部长访问巴拿马,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试图为交易制造合法性。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回应:"美方炮制所谓'中国控制运河'的谎言,不过是为其扩张霸权制造借口。"中方坚决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并支持巴拿马维护主权与独立发展的权利。

有分析认为,在多方博弈之下,长和仅剩下4种选择:其一,交易原样推进。目前来看,贝莱德-TiL财团还未就最终细节签约,中方已启动反垄断审查,若审查通过且各方无异议,贝莱德财团将按计划接手资产。但这一路径很难实现,毕竟,交易很大可能对中国航运企业成本及供应链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其二,交易修改后继续。例如仅出售巴拿马港口,或淡化贝莱德的主导角色。有消息称,意大利航运巨头MSC正考虑单独收购巴拿马港口,以缓解外界对"美国控制"的担忧,但这一方法也意味着长和要调整交易结构、议价方式、甚至重新谈判;

其三,是交易彻底取消。若监管阻力过大或舆论压力持续升温,长和可能被迫终止交易。此前,巴拿马政府就以"合同违规"为由启动审计,试图收回港口运营权,为交易增添变数;

其四,是卖给其他买家。不是一揽子卖给贝莱德财团,而是把全球港口拆分销售,分段处理,将部分资产出售给非美国财团。不过,交易规模庞大且涉及多国资产,短期内找到替代买家的难度较高。再加之这种方式虽然灵活,但周期长、程序复杂,实施层面并不容易,甚至可能会陷入麻烦的经济纠纷。

可以说,四种选择都不完美,长和不管选哪一条,都会面临市场、政治和公众多重压力。4月26日,《大公报》再发文,奉劝长和集团"勿做伤害国家的事"。说得直白点,就是别拿港口这块事关国家贸易的命门,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而香港政界与舆论对长和的批评也在持续发酵,全国人大代表陈勇指出,长和在国家利益问题上"执迷不悟",若坚持交易,不仅损害民族感情,还可能招致美方后续打压;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则反问:"若中国企业收购美国芯片公司,美国政府会同意吗?"强调商业决策需与国家战略同频。

历史经验表明,跨国企业的生存离不开国家支持,华为、中远海运等企业的崛起,正是依托中国市场的壮大与政策护航,反观长和,若在关键时刻选择"配合美国战略",恐将失去国家这一最强后盾。

一句话总结现在的局面:不是李嘉诚想卖港口就能卖,也不是贝莱德想买就能买,中美关系的复杂度,决定了这笔交易的走向不会轻松。总的来说,长和港口交易的本质,是全球化退潮时代商业逻辑与地缘政治的激烈碰撞。

对企业而言,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若忽视国家利益与战略安全,则可能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当前,中国正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企业需将自身命运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技术创新与合规经营中寻找增长点。

正如港媒所言:"商业力量与国家命运始终交织。"接下来几个月,这笔交易可能还会有更多转折,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交易最终是否达成,长和都必须明白,自己不再是那个可以独善其身的"港资巨头"了--其若一意孤行,不仅面临法律与市场的双重制裁,更将背负历史责任,唯有及时止损,回归正轨,方能在时代洪流中锚定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