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史,就是一部中国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国迎来了外交史上的标志性胜利,也迎来了工业发展的绝佳机遇。

为了推动钢铁行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武汉钢铁公司建设"一米七",从联邦德国进口冷轧设备,从日本进口的热轧和硅钢设备。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引进项目之一,周恩来同志亲自主导工作。

"一米七"指的是轧钢机的轧辊有效长度为1700mm,产品钢板的最大宽度为1560mm的产线,它代表了当时国际社会最先进的工艺水平。

视频截图

耗资6亿美元"迎娶"的一米七轧机绝不是浪得虚名:它的热轧速度最快可达到每秒23.26米,25台电子计算机日夜不停地监管着长达三公里的生产线,可以实现无人值守、全自动化生产。在惊叹的同时,无数中国人迫切想要研究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支撑着这样的工业成就。

但随后日本援建专家陆续撤离,他们不仅一把火烧掉了堆积起来能装满三卡车的原始资料,日方技术代表日渡还叫嚣称,"我们走后,一米七热轧线的生产,将像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最终将变成一堆废铁!"中国工人们再一次体会到进口设备"卡脖子"的痛苦,更加坚定了"关键技术买不来"的信念。

在掌握231项专利和217项技术诀窍的基础上,国人不断创新发展,开发新产品,到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时,"一米七"开发创新的新技术项目达197项,其中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先进水平的有47项;例如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薄板生产中的跑偏断带",中国人不仅突破了这个难题,后来还"反向"向日本新日铁公司转让了4套这项装置。

"日渡曲线"被中国人的"争气曲线"打破,这种"争一口气"的精神,也改变了无数国人的人生道路选择。

1978年秋天,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组织了一批老师前往武钢学习,年轻学者冯裕才便是其中的一位。冯裕才大学时学习导弹工程,工作后转向数学和计算机软件研究。"一米七"产线资料被烧毁的经历刺痛了冯裕才的心,让他更加坚信,关键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后来,他转向数据库研究,立志"做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

在冯裕才等人的主持下,达梦公司问世,成长为一家服务于国家电网、中国航信、中国移动等知名用户的国内数据库厂商。2024年6月,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国产数据库领域第一股。在中信出版社8月出版《久久为功:达梦40年科技自立之路》中,大量数据库国产化的幕后故事和公众见面。

日前,观察者网和达梦数据董事长、创始人冯裕才先生进行了对话,访谈实录如下:

观察者网:冯老师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您是从学界跨向商界的,还打造了达梦这家上市公司。我们很好奇地您的这场转变。我们常听到一个说法,科研和产业中间是一条"死亡之谷"。您是怎么跨过这条死亡之谷的?

冯裕才:从科研到产业,指的就是产品从研发到大规模应用,这的确是一条"死亡之谷",产品研发出来没有得到应用,那这个产品就失去了价值,尤其是数据库这样的软件产品,需要在应用中得到反馈反复打磨,才能逐渐完善自身去适应市场。达梦数据库从研发到产业,也是一条十分漫长的道路。早在1988年,我们就做出了中国最早的数据库系统原型,为了能真正走向应用,我曾带上媒体报道鉴定会的报纸,到北京寻找项目,逐渐得到了一些数据库项目课题,并成立了数据库专项研究所。

但90年代后,国外数据库巨头开始进入中国,达梦这样刚刚萌芽的国产数据库,在巨头的包围下举步维艰。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寻找机会实现突破。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成为我们首个破冰的用户单位。1997年,中国电财华中分公司财务应用系统使用了我们的第二代产品DM2,对DM2的产品化提升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国产数据库最早实现应用的案例。

此外,为了顺利把数据库产品卖出去,我们还选择让自己成为应用项目的集成商,在给用户的打包规划中,将达梦数据库列为底层的数据库解决方案。做集成,就相当于是自己做自己的乙方、自己做自己的用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完善产品,并且获得市场收入活下去。

2015年以后,国家形势发生变化,提出网信工程,需求大幅增加,我们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争分夺秒在产品升级上下足功夫,终于将产品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就这样,我们逐步在强手如林的数据库应用领域杀出一条"血路"。如今,达梦系列数据库已经在金融、电力、能源、医疗、交通、通信等数十个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观察者网: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对您影响最深的人和书分别是谁?

冯裕才: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新贵,无论是对我个人在数据库领域的成长,还是达梦的诞生与发展,他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严谨、务实、谦逊,是我在计算机道路上的学习楷模。

对我影响最深的书是Jeffrey D.Ullman写的《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因为是这本书真正开启了我对数据库领域的研究,让我对数据库建立了系统的认识,逐步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我后来还翻译了这本书的中文版,译本分上下两册,于1982年面世。在翻译的过程中更细化自己的理解,于1986年在国内出版了自己编写的《数据库系统基础》,这本书还荣获了国家教委颁布的优秀教材一等奖。

编者按:杰弗瑞·大卫·乌尔曼(Jeffrey D. Ullman),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他曾与长期合作伙伴阿尔弗雷德·艾侯(Alfred Aho)共同获得2020年图灵奖。"他编写的编译器教材、计算理论、数据结构、数据库教材,常被认为是所在领域的标准。

观察者网:您求学时期是研究导弹工程的,为什么后来选择了数据库行业创业?再选一次还会选择这条路吗?

冯裕才:我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导弹工程系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但我一生的事业却是研究国产数据库。为什么会有这个选择?最主要还是兴趣。大学毕业后,我曾在长沙工学院数学系教授过几年数学,在这几年里,我通过学习和观察,逐渐意识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我萌生了研究计算机软件的想法。1976年,我顺利加入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成为计算机系的一名教授。

1978年,武钢投资50亿元从日本引进设备,建造"一米七"热轧钢材自动化生产线。我和一批年轻教师到武钢学习先进设备及计算机系统,才得知日本专家完成施工后,将足足3卡车的技术文字资料当场销毁。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我,让我深刻意识到:关键的核心技术还得自己研发,不能仰人鼻息。

武钢一米七轧制生产线美好中冶

1980年,我参加一次学术交流,一位美籍华人学者分享的"数据库"概念,让我大开眼界,我的国产数据库研究之路也就正式开启。我从一开始从事数据库研发,就立定目标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我曾经说过:我这一生,一直在做一件事:研发国产数据库。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事业,更是我的梦想。

别说再选一次,就是再选无数次,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条道路。

观察者网:见证和亲历了武钢"一米七轧机"的发展变化,现在再回头看,您内心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冯裕才:关键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年那种耻辱的感觉虽然还没有消失,但现在,我内心也多了一些其它的复杂感觉,比如欣慰、自豪等,因为40多年过去,如今我们中国的科技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自信。

我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在信息领域不掌握核心技术是不堪设想的,通过现在的国际形势和我们现有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创新、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是很难支撑长期发展的。

达梦总结了40多年的发展经验,重点仍然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我们40年来总结出的创新5要素是:技术、人才、需求、资本、生态,我们希望把这些经验在后续的发展中充分发扬光大,大家共同探讨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不管通过什么技术路线,都要把核心技术当做首要价值观。

观察者网:谈到核心技术,想问问您怎么看待国内数据库行业的技术路线差异,比如自主和开源。在中信刚出版的书中,您也讲到数据库是不是要坚持自主原创,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主权问题。

冯裕才:自主原创,指的是掌握核心前沿技术,拥有核心源代码的自主知识产权。与自主原创技术路线对应的,是采用"拿来主义",在国外开源代码的基础上修改,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数据库都是这样做的。这样的好处是技术来得非常快挣钱也快,但危害性十分大。就像是在别人的地上盖房子种庄稼,当人家把地收回去时,你的房子庄稼就都不存在了。走自主原创路线,不是自顾自埋头做研究,我们也会向国内外优秀同行学习,对于开源引领的技术方向也会认真研究,因此自主原创绝不是闭门造车。

观察者网:达梦考虑过开源这条道路吗?达梦创业史上,最艰难的一场仗是什么?

冯裕才:最艰难的一场战役,是2003-2004年,达梦跟开源技术PK。

2003年,达梦在数据库"PK"赛中成绩掉了下来。当时奖金是达梦的主要营收来源,没有收入的达梦遭遇了发展史上最大的危机。为何会失败?究其原因,在于其他厂商在开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产品成熟度上升得更快,相当于在发令枪响起的那一刻,他们已经在半道上了,而达梦才刚开始跑。坚持自主研发的达梦很难与开源厂商匹敌。

此时,达梦人面前出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是顺应潮流选择开源,还是继续自主研发?在我看来,如果开源,短期内产品会有明显提升,但是长期来看,其在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各方面都有致命问题;再就是,如果没有经历过数据库的整个研发过程,没有从底层开始设计,无论是团队实力,还是产品技术,其根基都不牢固。

从长远考虑,达梦要想抢占数据库市场,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再者,如果选择开源,相当于变相承认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这与我成立达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达梦坚持原创的初心不能变,做国产数据库的梦想必须驶达,站在公司战略的重大岔路口,我选择了一条最艰难但在今天看来最正确的道路--坚守原始创新的底线。自此,"自主研发,原始创新"成为了达梦的"魂",并延续至今。

观察者网:新千年初其实也有中外数据库的角逐,一场在家门口的仗。当时我们难在哪?

冯裕才:主要是国外数据库巨头牢牢掌握了"先发优势",他们更早进入市场,占据了绝对有利地位,用户已经习惯了使用他们,难以承担国产替换带来的风险市场,因此对于国产数据库的信心不足,这是国产数据库面临的最大挑战。此外,用户在多年使用国外产品的过程中,对各软件组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国外厂商间形成了一个成熟的生态。而国产数据库要进入这个市场,就面临着国外的产品生态对我们而言不友好这个问题。

观察者网:现在的竞争环境发生哪些变化?对达梦来说,是否又出现了新的竞争。

冯裕才:2015年以后,国际竞争形势发生变化,国家对于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通讯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开始逐步对国产数据库开放。达梦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争分夺秒在产品升级上下足功夫,终于将产品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而随着国产数据库市场份额的增加,国外产品的市场也在逐步缩小。2019年,数据库巨头甲骨文关闭了北京研发中心,正式退出中国市场;2023年,数仓巨头Teradata宣布退出中国。

当前,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给我们带来了新挑战和机遇,达梦的对手除国外数据库厂商外,还增加了互联网、通讯等领域的巨头。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我们将在传承中创新,以数据库为立足之本,同时布局"大数据",完善产业链,建设生态圈。我们提出了"大数据平台战略",结合大数据、云平台等新领域,丰富产品线,构建一体化全方位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观察者网:市场在不断的变。应用开发和产品开发如何平衡?

冯裕才:对达梦来说,我们肯定要聚焦,"应用开发和产品开发如何平衡"是达梦发展历程中曾面临的困境,但对如今的达梦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需要选择的问题,因为我们肯定要聚焦于数据库产品研发,而至于应用开发部门,目前是以独立核算的形式,自负盈亏,用市场表现去检验其存在的意义。

我一直主张做事做企业都要聚焦,如果说要用一句话对我的创业历程做一个总结,那就是"咬定目标,久久为功!",我的目标就是做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打造中国的世界级数据库品牌。

观察者网:还有走出去,我看见泰国教育部的"教育云"也是达梦做的。

冯裕才:达梦的海外业务尝试开始于2012年。这一年,达梦发布了全新一代架构的关系型数据库DM7,在稳定性上有了进一步提升,部分数据性能甚至超过了同期的外国数据库。产品的成熟是达梦试水海外业务的底气。与达梦向来合作紧密的国内大型IT企业浪潮集团十分支持达梦进军海外的想法。浪潮以总承包商的身份将达梦拉入了由泰国教育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同启动的泰国"教育云"项目。2013年,达梦参与建设的首个海外项目--泰国教育云平台项目就已成功上线。后面,达梦还陆续负责了津巴布韦超算中信、秘鲁超算中心、中老铁路等海外项目。

从独立自主到"走出去",这是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也是我们达梦的发展方向。我很开心能够看到,达梦作为国产数据库领军企业,能够以初心、匠心、恒心深耕海外市场,为海外用户带去中国的技术和服务,让更多国家能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便车,谋得共同发展的机遇。

观察者网:说到初心和恒心,我们和一些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人也说,现在的环境太重视短期回报,不利于长期性的,基础性的研发和投入,他们觉得很痛苦。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各方应该如何形成合力?

冯裕才:这个问题的确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投资者的短期利益驱动,许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短期回报压力。这种压力往往导致企业更倾向于追求短期财务表现,而忽视了长期性、基础性的研发和投入。但长期性、基础性的研发和投入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投资者多方合力。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增加长期性、基础性的研发投入;企业需要在创立之初就树立起清晰的长期愿景,明确企业在未来几十年内要达到的目标;投资者应转变过于追求短期回报的投资理念,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

观察者网:要长远发展、不断创新,要做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就要把核心技术握在手中,尤其是在底层能力的竞争上。这需要从业者的骨气和志气,也需要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两者如何得兼?

冯裕才: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创业之路上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必须聚焦。我四十多年来其实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做研究、写论文、教课、申报项目、创业全部围绕数据库。我总觉得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一生能够把一件事搞懂弄透,做成功,就不错了。所以这么多年来,虽然有人劝我去研究别的方向,或者把公司主业投向房地产等更赚钱的领域,我都拒绝了。

达梦有一条准则,不做自己不熟悉的事、不盲目扩张。无论是在困难还是有资金的时候,我们仍然向着国家的"专、精、特、新"四个字努力。

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唯一途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机制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我总结为创新四要素:技术是创新的根基;人才是创新的保障;需求是创新的源动力;资本是创新的杠杆。

我主要谈一谈人才,人才是达梦公司最宝贵的资产。经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自主研发是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达梦大部分的中层管理人员都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积累和沉淀的,很难一蹴而就,需要公司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育苗。

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创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质疑和干扰,这些声音会扰乱你的心智,松懈你的斗志。以我个人为例,80年代我刚做数据库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是天方夜谭;当原型做出来以后,很多人说做出来了也不能用;当数据库用上了以后,有人说用上了也推广不了;当我们推广了,别人说达梦太像国外巨头产品了,还有质疑达梦获得了国外产品的源代码。这些质疑当然对我们有影响,但是创业者必须在质疑中排除干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久久为功:达梦40年科技自立之路》由中信出版社今年8月出版

(对话内容经编辑,未经当事人审订;部分图片资料来自《久久为功:达梦40年科技自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