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当地时间16日,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西蒙·库珀(Simon Kuper)撰文《中国如何赶上硅谷》,称赞中国在先进科技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
文章以历史纵深视角感慨道,中国这个曾被美国硅谷精英视作"代工厂"的国家,如今或许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新定义曾经被美国所垄断的科技未来。而硅谷面临的真正危机,或许还不仅限于技术竞争压力,更在于美国政府早已裂痕深种的价值鸿沟。
2008年至2021年,中国企业海外人工智能相关项目的数量变化图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
西蒙写道,从爱迪生到亚马逊,美国曾持续定义全球科技未来,这也让这个国家周期性地陷入被超越的焦虑,上世纪60年代忌惮苏联的太空竞赛,80年代忧心日本的汽车浪潮。
"但直至今日,美国才迎来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者:唯一一个拥有必要制造业规模、消费市场与科研实力的对手--中国。中国与硅谷之间已经展开了一场竞赛。"
就在今年,突然之间,美国科技巨头们异口同声,惊呼中国在这场竞赛中"已经占据领先地位":
曾断言"中国AI落后于美国"的谷歌前CEO施密特已经改口,多次强调"中国在多项技术领域已与美国势均力敌,甚至处于领先水平";半导体巨头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对此非常认同,附和称中国在AI领域"并不落后";生产无人机的美国防务"新贵"安杜里尔的创始人帕尔默·拉基警告称,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350倍";风格强势的优步联合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更直言,要想看到在线食品配送的未来,"不要去纽约,应该去上海"……
西蒙称,这些声音勾勒出一个画面:到2030年,全世界或许都将在中国制造的设备上使用中国AI应用,驾驶近乎全自动的中国电动汽车。
再看硅谷精英们的行动,西蒙更感意外:昔日,硅谷将中国视为单纯的生产基地。如今,一些企业却竞相试图从中国技术的未来发展中分得一杯羹:知名硅谷风投Benchmark Capital因大举押注中国AI公司,令特朗普政府震怒,惹来美财政部审查;今年2月,特朗普的亲密盟友马斯克,也将特斯拉首个海外储能超级工厂落子中国。
过去曾在《金融时报》就职,如今已从创业者转型为投资者的尼克·丹顿(Nick Denton)总结道:"无论是否愿意承认,他们都已经变成了'中国必胜论'的最强代言人。"
长期以来,美方热衷于给中国贴上"技术抄袭者"的恶意标签,但面对当下情景,西蒙不禁抛出疑问,"如果中国已经从所谓'抄袭者'一跃成为'超越者',那么硅谷及其与美国的关系又将何去何从?"
而他给出的答案是:美国再次辜负了硅谷的期望,"这个国家或许配不上它拥有的这些未来主义者们"。
西蒙提到,去年,硅谷的科技领袖们,与一位鼓吹化石能源和工厂就业的"怀旧政客"--特朗普,组成了一个"脆弱联盟",以换取后者关于松绑政府监管的承诺。
但就在他们出席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的当天,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发布了性能堪比美国同类产品,但成本更低、能效更高的AI模型。
冲击并未结束。紧接着,中国企业又推出了全球最快的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中国手机制造商也开始向外国销售一款可与苹果公司最新款iPhone相媲美的手机。形成刺眼对比的是,与此同时,象征美国未来的特斯拉,股价"跌穿地心"。
在西蒙看来,美国本有破局之策。
他认为,正如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以及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中国战略倡议"主任杜如松,在《外交事务》中指出的那样,美国不应"低估中国",而是应效仿中国,联合其传统盟友构建一个庞大经济区,以规模优势为世界下一代科技标准奠定基础。但特朗普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他抛弃盟友,还大幅削减了科研经费。
文章结尾处,西蒙指出,硅谷最显赫的财富都创造于20年前。他借丹顿之口警告称,如果特朗普政府继续在贸易和移民政策上"大开倒车",相较于"中华圈"(Chinasphere)的庞大规模优势,硅谷将因"体量不足"面临长期淘汰风险。
他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并非危言耸听--别忘了,曾几何时,英国造船业也曾冠绝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