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大人熬夜刷剧、玩游戏,手机不离手;一边是声色俱厉地呵斥孩子,"不许玩手机,小心成绩一落千丈,眼睛看坏了!"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在无数家庭中反复上演?在这个手机如影随形的时代,大人与孩子之间围绕手机产生的矛盾日益尖锐。家长们或许未曾深思,自己的行为正与期望背道而驰,而解决这一困局的关键,恰恰藏在古老的智慧典籍之中。

网络配图

《论语》里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家庭里,大人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航者,一举一动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当大人自己捧着手机,沉浸在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却板起脸让孩子远离手机、专注学业,往往收效甚微。孩子的模仿能力超乎想象,他们目睹大人对手机的依赖,却听到禁止自己玩手机的指令,这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下矛盾的种子,极易引发困惑与抵触。长此以往,不仅破坏亲子关系,还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教导产生怀疑,家庭教育的权威性也会大打折扣 。

《孟子》提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当大人限制孩子玩手机,却遭遇反抗时,不妨先反思自身行为。是不是自己平时过度依赖手机,没能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倘若大人自己都控制不住玩手机的欲望,又怎能指望孩子自觉抵制诱惑?每一次因为手机引发的冲突,都应成为大人反思的契机,思考如何调整行为,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弟子规》中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的教诲,也在提醒大人,对孩子提要求前,先审视自身能否做到。当大人想限制孩子玩手机时,不妨自问,自己能否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如果自己都难以割舍手机带来的短暂快乐,又怎能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远离?这种双重标准不仅让孩子觉得不公平,还会损害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导致孩子对教导产生逆反心理。

网络配图

那么,在认识到这些问题后,大人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呢?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除了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频率,还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通过手机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经历,让孩子明白手机不只是娱乐工具,更是学习的帮手。其次,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比如规定每天的使用时长、使用时间段,以及禁止使用手机的场景,如吃饭、写作业时。规则制定后,大人和孩子都要严格遵守,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此外,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阅读、手工制作等,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找到乐趣,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大人在限制孩子玩手机这件事上,应当以古代典籍中的智慧为指引,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正确对待手机,养成自律、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