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如果想在全球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留在'中国'这座训练营。"汉斯·格莱梅尔(Hans Greimel)在日媒《日经亚洲》中如此评论。

在当地时间10月10日发布的长文中,这位来自总部位于美国底特律的行业权威媒体《汽车新闻》(Automotive News)的亚洲版主编诚心谏言道,对于仍然希望保有全球竞争力的外国传统汽车制造商而言,面对中国品牌的全球扩张,没有比坚持留在中国市场、在本土与中国对手竞争,更有效的"新兵训练营"(boot camp)。

格莱梅尔认为,尽管面临巨大压力,但跨国车企从中国市场"认输撤退",将暗藏巨大风险:当中国品牌真正席卷全球市场时,这些提前撤退的车企可能会更轻易地被击垮;而那些曾与中国本土对手过招的车企,将积累下丰富的"实战经验",有望在全球竞争中不被中国品牌这股"后浪"淘汰。

他提到,今年9月在底特律举行的《汽车新闻》行业领袖论坛上,长期关注中国市场的邓恩洞察咨询公司(Dunne Insights)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邓恩(Michael Dunne)曾直言不讳,"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中国市场的(竞争)影响,那就是(中国国内)先有一场大地震,随后(海外)还会引发一场海啸。"

会上多位像邓恩这样的行业专家也表示,事实上,目前仍处于相对封闭、受保护的西方本土市场中的传统车企,尚未真正领教过中国低成本竞争带来的全面冲击。

基于这一行业共识,格莱梅尔坚信,那些抗住重压守住中国市场的跨国车企,或许会凭借在实战中积累的经验,成为未来应对"中国竞争海啸"时准备最充分的群体。

5月21日,安徽合肥,大众汽车在中国首家新能源汽车合资企业大众安徽的汽车生产线车间,产业工人和工业机器人手臂正在作业。视觉中国

格莱梅尔以日本的日产汽车和美国的通用汽车为例。他表示,起初,这两家老牌车企试图把为海外市场设计的电动汽车销往中国,但这些产品根本无法与中国本土车型抗衡。

不过,它们很快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迅速做出调整。如今这两家车企正依托本土合作伙伴,推出由中国工程师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电动汽车。

"目前来看,这一调整已初显成效。"他透露,自2018年起在华销量腰斩的日产,今年推出了一款中国本土研发的纯电动轿车,其销量下滑趋势竟奇迹般逆转;通用汽车也采取了类似策略,为旗下别克Electra子品牌打造了基于本土研发的全新电动汽车平台。

丰田同样凭借一款在中国研发的电动紧凑型跨界车收获成功。奥迪、雷诺、大众、福特等众多车企也纷纷加入这一阵营。

格莱梅尔进一步分析称,这些新产品充分借助中国本土技术优势,实现了低成本与高科技的结合,而且上市速度极快。一些外资车企如今推出新产品的周期甚至已经缩短至20个月以内,远快于过去动辄数年的研发节奏。

更有公司计划,基于这些受"中国灵感"启发的架构打造全球产品。越来越多车企提出"扎根中国,服务中国"(In China for China)的理念,格莱梅尔相信,未来这个口号大概率会进一步演化为"立足中国,服务世界"(In China for the World)。

这也是格莱梅尔认为外国车企"必须留在中国接受试炼"的原因:因为如今的中国市场,跨国车企的历史优势不再,"外来者"疯狂抢占市场份额、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他指出,国际车企的命运在过去五年里被彻底逆转。直到2020年,国际品牌仍占据中国轻型汽车销量的60%以上。但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萎缩至约35%,剩余市场均被本土品牌牢牢掌控。

这一巨变虽有政策因素的影响,但格莱梅尔强调,关键在于这些中国本土初创车企掌握了真正的尖端前沿技术(truly cutting-edge);再加上中国拥有一个强大的本土生态系统,全球最大电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以及百度、小米等科技巨头,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电气化、人工智能领域与汽车行业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本土汽车行业的强势崛起也就不足为奇。

从消费者层面看,中国民众对本土新车企产品的青睐,虽有"爱国情怀"的加持,但更重要的是本土品牌更能精准贴合他们的需求与偏好。

格莱梅尔强调,当前中国车企已开始向全球布局:从欧洲、南美到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区,都能看到它们抢占市场份额的身影;比亚迪等雄心勃勃的企业,更将目标瞄准了日本、印度市场。未来它们甚至可能进军目前仍对其紧闭大门的美国市场。

这也意味着,西方车企终究躲不过与中国车企的正面竞争。

2025年9月9日至14日,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在德国慕尼黑会展中心举行,比亚迪携七款车型和核心技术亮相。视觉中国

"跨国车企初入中国时,曾是'老师',向当时尚处起步阶段的中国竞争对手传授技术知识与供应链经验;如今'学生'已成'老师',正教导这些传统车企适应现代化竞争。"格莱梅尔总结道,尽管在华竞争对国际车企而言仍是一场硬仗,但明智的传统车企会选择继续留在中国市场奋战。

"毕竟,如果能在中国的'主场'击败中国车企,那么西方车企在全球任何地方都能与之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