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值一年高考季,刚刷到一个视频,分享出来,给考生们提个醒。

2023年6月,高考成绩出分了,郑州中牟县考生小刘同学心花怒放,她的成绩是535分,超过了一本线35分。

小刘非常开心,这对她来说太不容易,她是复读生,2022年高考名落孙山,于是2023年再战一年,这次终于上岸,虽然上不了985,211类的大学,但这个分数可以上一个比较好的一本院校,算是实现了夙愿。

她知足了,家人也沉浸在喜悦中,但接下来发生了一件怪事让小刘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在高考填报志愿期间,小刘在河南省教育考试官网填报大学志愿,发现自己的志愿出现了异常现象。

有人私自篡改了她的高考志愿,本科一批6个志愿,给她填报的第一个是北京大学,二批填了9个志愿,第一个是西藏农牧学院。

看到这,小刘的脑瓜子嗡嗡作响,自己考了535分,离北大远着呢,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这分数可以上个好一点的一本,却给她改成了地理位置偏僻的农牧学院。

而且小刘发现,她的志愿意向每隔一小时被篡改一次,3次修改机会全用光了。这明显就是下"死手",完全不给她留机会。

小刘快被急哭了,赶紧联系了班主任,向老师们求助,结果老师们也无能为力。

小刘和家人赶紧报了案,警方立刻启动了调查程序,很快就水落石出,查找到了嫌疑人,原来是小刘的同班同学所为。

该同学与小刘有点小矛盾,他偶然看到小刘写在笔记本上的报考考号和密码,他把笔记本藏了起来,决定教训一下"她",用小刘的考号和密码登录上去,才搞了这么一出戏码。

所幸,河南考试院介入,协助小刘恢复了高考原始志愿,这才没影响她前年大学的正常报考。

小刘同学的遭遇不是个例,2016年山东,2019年浙江,也报道过类似的考生志愿被篡改的案例。

这些事件被报道后,引发了大众广泛的关注,有网友质疑高考报名系统的漏洞,简单的用密码登录是否安全,能否对系统进一步提高安全级别升级,比如手机号码验证或者人脸识别。

这些事件反映了中学生安全意识的薄弱,正是因为疏忽大意,才导致了个人信息的泄露。

再次提醒考生们,要注重隐私安全,谨慎管理好自己的各类考试报考号码,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敏感数据,及时更改初始密码,一旦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会后患无穷。

不仅是高考生,而且生活中的我们,一样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强化安全意识,现在的各种证卡太多,要卡不离身,不外借,密码设置不可过于简单,建议发生变更要及时修改密码,不给"有心人"可乘之机,而威胁自己的财产甚至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