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第三周了,新冠在门诊的流感样病例里,稳居第一。不是说新冠过去了吗?不是说我们已经有群体免疫了吗?

但病毒没消停,它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存在--悄无声息地和我们"共存",偶尔出个风头,给你提个醒。

这波感染来的没那么惊天动地,但它的"默默无闻"反倒更让人警觉。很多人以为只是感冒,甚至自己买点药扛一扛,结果症状拖了十来天,咳得晚上睡不着,才来医院一查--新冠。不是大家怕了,是大家麻木了。

而病毒,最喜欢的就是你不当回事。

现在流行的这波,主要是奥密克戎的变异株JN.1。它的传播能力强,但毒力弱,典型的"狡猾型选手"。它不像早期毒株那样一上来就把人拖进ICU,而是让你以为只是个小感冒,然后在你不设防的时候,悄悄扩散。

从全国各地的数据来看,最近三周,新冠感染在门诊流感样病例中持续排名第一。而且这个趋势在城市和农村都一致,说明它的传播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了。

你说这算不算"第二轮疫情"?官方不会这么说,但临床医生都清楚,这就是一波新的"高峰"。

不过也确实不需要恐慌。情况在可控范围内,这是实话。不像2022年底那波,大家措手不及,那时候是真没准备好。这一回,疫苗覆盖率高了,医疗系统也适应了,关键是病毒本身也变得更温和了。

但"温和"不是"无害"。这波感染中,很多人出现了长时间低烧、持续干咳、乏力、甚至味觉障碍。恢复期拉得很长,有的老人一病一个月都没缓过来,体重掉了五六斤。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新冠,比高烧猛灌药的感冒还难缠。

有个退休老师,平常锻炼得挺勤快的,这次中招后,连着十天低烧,走两步就喘。他说自己感觉比去年第一次得新冠还难受。

一查,果然是JN.1。他说他打了四针疫苗,但这次还是中招了。疫苗不是防感染的盾牌,是防重症的盔甲。感染挡不住,但能保你命无忧。

很多人问:现在还需要戴口罩吗?我说,如果你去人多密集的地方,比如地铁、医院,戴上口罩不会吃亏。别看现在大街上几乎没人戴了,但医院里,医生护士一个不落,全戴着。这不是我们胆小,是我们见得多。

这波感染还有个特点,儿童感染比例上升。尤其是学龄前孩子,发烧、咳嗽、拉肚子一起来,家长急得团团转。

小孩抵抗力本来就弱,病毒一传一个准。很多家长说孩子去年感染过了,这次怎么又得了?我只能说,病毒变了,抗体也不是万能的。

而且这波感染有个"后劲儿"--不少人康复后,出现了持续性咳嗽、呼吸不畅、胸闷、睡眠障碍。我们叫它"长新冠"症状。

虽然大部分人几周内能恢复,但也有个别人拖上几个月。偏偏这些人,最开始就是"轻症",结果后面变成"难缠"。

我一个同事,年轻小伙子,感染后没发烧,就咳嗽几天,以为好了就回科室上班。结果三周后,突然胸闷、心慌,一查心肌酶升高,心电图也不对劲。

病毒对心脏的影响虽然不常见,但绝对存在。别拿"年轻"当护身符。

有人说,这波感染数据看起来不像什么大事,为什么专家还要提醒大家注意。我说,正因为它"不像大事",才更需要警惕。

真正危险的流行病,不是那种一上来就吓死人,而是那种你根本没当回事,等你反应过来,已经传了一圈半。

这波新冠的表现其实更像是升级版的"流感",但它不是流感。它的传播方式、感染后影响、康复期表现,都比流感更复杂。尤其是对老年人、基础病患者、免疫力低的人,它依然可能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说它在"可控范围内"?是的。医疗系统能承受,重症率不高,死亡率低。但"可控"不等于"可以忽视"。如果你正在值夜班、照顾病人、备考、带孩子,你就不会觉得这病没事。

医生最怕的,不是病毒变强,而是人心变松。我们早就不是2020年那个谈"新冠"色变的时代了,但也不是可以彻底放下警惕的阶段。病毒还在,风险仍在,我们只是学会了与它共处。

现在很多人感冒不去看病,直接买药自己吃。对,一般人确实可以自愈,但问题在于你不知道你吃的药是不是对症的。

尤其是一些联合用药,感冒药里本身就含退烧药、止咳药、抗过敏药,叠加吃,容易出问题。

门诊现在经常遇到"药物过量"的患者,不是吃多了,而是吃重了。退烧药、抗病毒药、止咳药一起上,肝肾先受不了了。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一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复杂。自己瞎吃药,风险比病毒还高。

这波感染也提醒我们,免疫力是最好的疫苗。你平时睡不够、吃不好、情绪差、压力大,本来就处在亚健康状态,一旦感染,恢复期就拉长。

相反,那些规律作息、适度锻炼的人,感染后恢复得很快。身体是自己的,病毒只是个"测试题",你准备得怎么样,它一来就知道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还要不要继续打疫苗?如果你是老年人,有基础病,或者免疫力弱,加强针还是推荐的。

虽然病毒在变,但疫苗能提升你对重症的防御力。年轻人如果离上次接种已经超过一年,也可以考虑加强。

国家现在也在推"二价疫苗"和"多价疫苗"的研发,这些疫苗能覆盖更多变异株,未来会更精准。我们不是在等病毒消失,而是在让自己更强大。

其实,新冠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像是"敌我关系"了,而更像是一场持久战。它不会彻底消失,我们也不能彻底放松。但我们可以在科学的基础上,活得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