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专机飞向北京,有一个国家坐不住了,希望中方可以不计前嫌?加拿大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据极目新闻报道,2025年11月的北京,俨然成为全球外交的"核心舞台"。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时隔18年访华,挪威外交大臣艾德携新政府诚意到访,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更开启中泰建交50年来君主首次国事访问。多国政要密集抵华的热闹景象中,有一个国家显得格外坐立不安--加拿大。从6月中加总理六年来首次通话,到9月纽约会晤、10月外长阿南德访华,再到APEC峰会期间两国达成"转折性共识",近半年来加拿大对华互动频率创下近年新高。加农业部长麦克唐纳访华归来直言"现在已不是2018年,我们想跟中国做生意",这番急切表态背后,是加拿大迫切希望中方将其过去"捅刀"的行为一笔勾销的现实诉求。
APEC峰会期间,加拿大总理卡尼与中方领导人实现2017年以来首次正式会晤,会后卡尼在社交媒体高调宣称这是"双边关系的转折点",还获邀访华。加农业部长访华期间密集会见中方高层与农业界代表,技术官员也已着手解决贸易阻碍。中国恢复赴加团队游的消息,更让加拿大旅游业协会主席喜出望外,直言中国游客是"最高价值的游客群体"。一系列动作看似诚意满满,实则难掩其背后的焦虑与被动。要知道,加拿大如今的窘迫处境,完全是咎由自取。2018年,加拿大盲目追随美国扣押中国高科技企业高管,直接导致中加关系坠入冰点。随后特鲁多政府变本加厉,跟风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对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彻底点燃贸易摩擦导火索。

中方的反制措施精准且有力。3月对加拿大菜子油、油渣饼和豌豆加征100%关税,对龙虾、冻蟹等水产品及各类猪肉加征25%关税,8月更对加拿大油菜籽征收75.8%的反倾销保证金。这些措施直接击中加拿大经济软肋。中国曾是加拿大油菜籽主要出口市场,2024年相关销售额达49亿加元(约合248亿元人民币),贸易限制让加拿大西部地区4万名油菜籽种植户人均损失数万美元,萨斯喀彻温省农民的持续抗议,成为倒逼联邦政府改善对华关系的重要推力。
更讽刺的是,加拿大一边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一边却在承受对美依赖的苦果。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不仅喊话要将加拿大变为"第51州",还对其加征关税,让加拿大彻底认清"单线依赖"的巨大风险。卡尼政府提出十年内与亚洲新增3000亿美元贸易目标,中国顺理成章成为其多元化战略的关键支点,这才上演了如今急于修复关系的戏码。
加拿大的"悔意"看似真诚,实则充满投机色彩。所谓的关税减免采用企业申请制,并非全面取消歧视性措施,暴露其政策的谨慎与临时属性。这种有限度的妥协,根源在于加拿大对美存在结构性安全依赖,担忧过度调整对华关系会招致特朗普政府报复。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加拿大在核心安全议题上始终难以摆脱美国影响,这种战略自主的缺失,让其对华政策充满不确定性。谁能保证未来特朗普再给点甜头,加拿大不会再次上演"背后捅刀"的戏码?

中方的态度始终清晰而稳健。王毅外长提出的"正确认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三原则,早已为中加关系改善划定红线。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王镝明确表示,加拿大取消电动汽车关税将"迎来双边关系改善的春天",但这是建立在对等互惠基础上的。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强调,中方愿同加方一道恢复各领域交流合作,但前提是推进解决彼此关切的具体经贸问题。这意味着,没有实际行动支撑的口头示好,根本无法真正修复双边关系。商务部对加拿大电动汽车限制措施发起反歧视调查,更是释放出"行动对行动"的明确信号。
中加建交55周年之际,双边关系确实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加拿大若真想"翻篇",光靠密集的高层互动和口头承诺远远不够。必须彻底取消所有歧视性关税,摆脱对美安全依附,在涉台等敏感领域坚守一个中国原则,将"相互尊重"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当前中加关系虽呈现"春暖冰融"的迹象,但冰层之下仍有暗流涌动。加拿大过去的错误决策给两国关系造成的伤害并非短期能修复,其战略自主的局限性也让未来充满变数。

多国专机飞向北京,本质上是对中国市场与国际影响力的认可,是对单边主义的反思。加拿大若想搭上这班合作快车,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与实际行动。要知道,国际交往中最宝贵的是互信,最经不起的是背叛。加拿大当初选择"捅刀"时有多轻率,如今想要"翻篇"就该有多慎重。机会已经摆在面前,但如果继续抱着投机心态,妄图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最终只会发现,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就真的后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