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从节气安排上来看,小暑过后就是大暑节气了,意味着夏季即将过去,迎来秋季。
大暑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22 - 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交节。
大暑时节,处在"三伏天"期间,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强烈、温度最高的时段。从气温上来看,除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外,我国多数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很常见,还时常出现40℃的高温;华南西部雨水充足、雷暴多发、高温天数集中,"湿热交织"的感觉明显;北方内陆则是干燥又炎热。
大暑不仅是重要的节气,在古代时,人们还把这天当做节日来过,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比如,在我国浙江沿海一带,会按旧时三桅帆船缩小比例造大暑船,装载祭品送至椒江口外,寓意送"五圣"出海,保平安。
还有一些地方,大暑时旱、涝、风灾频繁,因此,人们会在大暑这天"烧伏香",祈求风调雨顺。
另外,在旧时民间,大暑节气时也会吃一些寓意美好的食物。比如,在我国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大暑时会用仙草做成烧仙草和仙草冻,消暑解毒;在台湾地区,大暑时节会吃凤梨,因闽南语发音与"旺来"相同,有吉祥的美好寓意;而在我国山东部分地区,在大暑这天喝羊肉汤,温州则会饮伏茶,山西、河南等地晒制伏姜,莆田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湘中、湘北吃童子鸡进补等等。
此外,从气候特点上来看,大暑时节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利于农作物生长。双季稻种植区需及时收割早稻、插晚稻;华北、东北棉花结铃、大豆开花结荚进入需水高峰期,要及时灌溉;黄淮平原夏玉米拔节孕穗,需防"卡脖旱"。
明日大暑,在民间有"雨淋大暑头,寡妇也发愁"的老话,什么意思?大暑当天晴天下雨有啥预兆呢?下面具体来看!
一、大暑雨如金,小暑雨如银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大意是说,小暑时节下雨对于农人来说就像银子一样珍贵,而大暑时节的雨则比金子还金贵。
大暑时节通常处于我国北方的"七下八上"时节,夏季雨带北移至黄淮、华北一带。因此,大暑降水概率低于小暑,使得大暑降水更显稀缺。但这个时候又是玉米、大豆、水稻、花生、棉花等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正是需要雨水的时候。
并且,每年7月下旬,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常出现伏旱。此时,来一场有效的降雨可能挽救整季收成。因此,有了"大暑雨如金"的讲法。
类似的农谚还有"大暑连阴天,遍地出黄金"、"伏天雨丰,粮丰棉丰"等,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如果大暑节气出现连阴雨的天气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降雨会比较充足,有利于农作物茁壮成长,到了秋天就会迎来大丰收。
二、大暑晴,旱到秋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大暑当天是个大晴天,不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后续天气降雨可能会比较少,甚至会出现干旱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可能会一直持续到立秋以后。
类似的农谚还有"大暑日头笑,秋后旱到梢"等表达的意思相同,也是说,如果大暑节气当天是个晴天,不下雨的话,后面就容易出现干旱,一直旱到秋天结束。
大暑节气前后,像水稻、大豆、玉米、棉花等一些农作物正处于抽穗、开花、结荚的关键期,干旱易导致:水稻花粉不育,空秕率增加;玉米"卡脖旱"(抽雄期缺水)导致授粉失败;果树的果实膨大受阻,落果加剧;谷物类作物灌浆期缺水会直接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等。
明白上面这些农谚,再回过头来看"雨淋大暑头,寡妇也发愁"这句农谚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意思是说,如果大暑时节高温多雨的话,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获得丰收。
例如,大暑的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不仅对水稻、玉米等喜温喜湿作物的灌浆、拔节很有利,能够促进其快速生长等,还有利于蔬菜、甘蔗等作物积累养分,助力丰收。
古代虽然是农耕社会,但生产力比较低下,日常劳作需要看畜力和人力。如果,当年作物获得丰收的话,就需要消耗更多的劳动力。这对于正常人家来说,都是一件比较劳苦的事,何况是对于失去家里主要劳动力的寡妇人家来说就更要难了。
所以,寡妇人家看到大暑这天下雨的话,就知道秋天农作物可能会获得大丰收,就要为怎么秋收而发愁。因此,有了"雨淋大暑头,寡妇也发愁"的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