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真实社交"上连发三条帖文,扔下又一枚贸易炸弹。
宣布自10月1日起将对多类进口产品实施新一轮高额关税。
措施包括:对进口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对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及相关建材征收50%关税,对进口家具征收30%关税,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加征100%关税。
特朗普此次关税战最刺眼的特点,就是"不分亲疏、无差别扫射"-- 管你是鞍前马后的盟友,还是针锋相对的"对手",全都被他一勺烩了。
不光中国,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这次全成了他的"靶子"。
在重型卡车领域,25%的关税将直接影响来自墨西哥、中国和欧盟的进口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美国重卡进口量已占到总销量的38%,这一关税决定将重塑美国运输行业的成本结构。
建材和家具领域成为高关税重灾区。
厨房橱柜、浴室洗手台及相关建材面临50%的关税,而进口家具则被加征30%关税。
最具冲击力的是对专利及品牌药品征收100%关税。
这一决定直接影响爱尔兰、德国、瑞士和印度等药品出口大国,可能扰乱全球药品供应链。
特朗普在帖文中留下例外条款:相关公司在美建厂并已开始建设者可获豁免,这实际上就是逼着产业链回流美国,算盘打得噼啪响,可惜打错了如意算盘。
从政策逻辑来看,这次加税完全是特朗普"美国优先"孤立政策的延续 -- 在他的认知里,关税是解决一切贸易问题的"万能钥匙",似乎只要通过高额关税阻断外部商品流入,就能为美国本土产业创造"无菌生长环境",进而实现"制造业回流"的目标。
特朗普认为"只要把关税提得足够高,外国企业要么退出美国市场,要么就只能来美国建厂"。
这种思维完全忽视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
美国本土药企需要中国的原料、欧盟的研发技术,家具商依赖印度的木材加工、中国的五金配件,卡车制造商更是离不开墨西哥的组装产能,强行用关税切割供应链,本质是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事实上,特朗普此前对全球加征的关税政策,已经开始反噬美国本土。
更致命的是,这种孤立政策正在让美国陷入国际社会的集体排斥,加速全球治理的去中心化。
比如从中国的角度来说,特朗普这么干,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对其进行反制。
而欧盟还刚刚刚美国就关税谈妥了,特朗普又来这么一招,欧盟国家对美国的不满意程度,恐怕会剧增。
还有印度等国家,在特朗普这样加关税之后,他们后续跟美国的谈判,显然也会感受到美国的更多不确定性。
毕竟特朗普此举意味着,跟美国达成了贸易协议也没用,因为特朗普后续很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继续加征关税。
换言之,对美国妥协是没用的。
这也意味着大家是不是都需要考虑对美国采取更加强硬的政策,或者通过某些措施,对美国经济施压,以此逼迫美国民众倒逼特朗普政府改变政策。
这些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很显然,全球其他经济体肯定会加速远离美国主导的贸易体系。
总之,特朗普满脑子想靠关税让美国"重新伟大",殊不知这根本是"南辕北辙",最后只会把美国拽到孤立的悬崖边上 -- 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忙着找新伙伴,美国本土产业因为供应链断档乱成一锅粥,所谓的"美国优先",到头来不过是"美国孤立"的笑话。
说到底,特朗普这加税政策就是"逆全球化"的孤注一掷,纯属"盲人骑瞎马"-- 在全球经济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哪个国家能靠切断对外联系搞产业繁荣?
美国就算再牛,也逃不出这个理。
中国的原料、技术、产能是全球供应链的"压舱石",欧盟的技术是"发动机",印度的产能是"助推器",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刚需。
特朗普非要用关税把这套体系拆得七零八落,到头来美国消费者得掏更多冤枉钱,企业没了稳定供应链就像没了主心骨。
更要命的是,美国在全球治理里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弱,全球格局的"去中心化"只会跑得更快。这场特朗普挑头的"关税战",根本成不了美国的"救命稻草",反而会变成把美国拖进经济衰退和国际孤立的 "绊马索"。
要知道,在互联互通的时代,你想把别人关在门外,到头来自己也会被堵在里面,特朗普此举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