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匈奴是个悲情的民族,尽管它曾盛极一时,奴役各族。汉匈百年战争,汉武帝只是开了个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则是到后汉汉明帝时。这时南匈奴早已经归降于汉,但西域各地混乱不堪,北匈奴则乘机在西域扩张势力,利用西域的人力、物力与东汉抗衡并袭扰汉边。但此时中原地区日渐安定,东汉政权已经完全巩固,势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汉明帝改变东汉初期对西域和北匈奴采取的消极政策,开始积极经营西域和打击北匈奴的势力。

汉朝皇帝做得比较郁闷,其中就有匈奴的因素。汉明帝也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帝王,永平五年(72年),谒者仆射耿秉上书建议出兵打击匈奴,恢复对西域的控制。提出“先击白山,得伊吾,破车师,通使乌孙诸国以断右臂;伊吾亦有匈奴南呼衍一部,破此,复为折其左角,然后匈奴可击也”。这是前朝(西汉)攻打匈奴的老套路,明帝很快就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永平六年(73年),派大兵四路出击。东汉政府决定抓住匈奴遭受自然灾害,内部分裂的时机,联合南匈奴和其他北方民族,以大骑兵集团远程奔袭,各个击破,先围后歼,穷追不舍的战法,战胜了轻捷、强悍、战术灵活的北匈奴骑兵,确保全部、干净、彻底消灭北匈奴顽敌。

具体作战安排是:一路由骑都尉来苗率领北部各郡兵及乌桓、鲜卑兵1.1万铁骑出平城塞(今大同北);一路由度辽将军吴棠率领河东、河西羌、胡及南单于兵1.1万骑兵出高阙塞;一路由驸马都尉耿秉等统率武威、陇西、天水募士及羌、胡1万骑兵出居延塞;一路由奉车都尉窦固等统率河西甲率及卢水羌、胡1.2万骑兵出酒泉塞。前三路军队都是北出蒙古地区,战绩一般。窦固率领的一路军队到达东部天山,击破驻守伊吾的匈奴南呼衍王,将其追赶至蒲类海,在伊吾地区设立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伊吾城,打开了东汉与西域的进一步联系。从此,北匈奴西迁,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出乎预料的是,没有了北匈奴,中国历史还是没有消停。中平四年(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北中国局势一片混乱。建安七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其用意是再明白不过了,分而治之。之后南匈奴南下“汉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如果觉得匈奴就此“休矣”,又大错特错了。

四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永嘉五年(311年),刘渊攻占洛阳,建兴四年(316年),又攻占长安,灭西晋。历史就是这么幽默,一个死而复生的落败民族,再次把中原“正统”打进历史的黑洞之中。此外,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称为羯人,也开始趁乱大显身手。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赵国,后被氐人苻氏前秦所灭。

随后,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也开始在中国历史上“显摆”开来。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其头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至此,匈奴才既不心甘,也不情愿地从中国历史上正式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