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大战役有很多相似性,比如谁发动谁失败,都是以弱胜强,都改变了当时的局势。官渡之战袁绍发动,结果袁绍失败,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曹操发动,曹操失败,形成三家鼎立的局面;夷陵之战刘备发动,刘备失败,刘备失去荆州,只能蜷居益州一地。事后看来,三大战役的成功与失败都有其必然性,但有人在战争还未开始时就已经知道结果,他是怎么看出来的,这得从赤壁之战前夕郭嘉"十胜十败"论说起。
当时北方最大的势力是袁绍,带甲百万,上将千员,占据冀幽青并四州之地,而曹操只有兖州一地,相对于袁绍十分弱小。两人之间必有一战,袁绍主动挑起战争,意在消灭曹操。曹操这边很是苦恼,他的苦恼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己兵力、财力、物力实在不如袁绍;二是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对曹操虎视眈眈;三是朝廷还在内部捣乱,是战是和,怎么战,怎么和举棋不定,这时,郭嘉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郭嘉一番言论打消了曹操所有顾虑,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就是"十胜十败论"。
在郭嘉看来,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袁绍虽然兵多地广,但他赢不了战争。原文太长,在此简单说明,袁绍礼仪繁多,曹操体任自然;袁绍以地方伐中央,曹操以中央伐地方;袁绍治理宽松,无法度,曹操治理严格有法度;袁绍外宽内忌,用人以疑,曹操外简内明,用人不疑;袁绍多谋少决,曹操策得辄行;袁绍徒慕虚名,曹操俭以养德;袁绍妇人之仁,曹操威加海内;袁绍人虽多,却不齐心,曹操人虽少,却万众一心;袁绍不明是非,曹操明辨是非;袁绍不会用兵,曹操善于用兵。
以上就是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深得孙子兵法精髓,如果仅仅从人性的把握上看,十胜论是比孙子兵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郭嘉,根据双方领导人的为人品行,做事言行举止等分析的鞭辟入里,郭嘉真是把曹操和袁绍研究透了。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战争的关键,在于将领。
事实也正如郭嘉所料,天子在许昌,朝廷在曹操这边,曹操代表中央征伐地方,道义层面占了上风。战争过程中,袁绍竟然避开了所有正确选择,偏偏做了最错误的决定,昏招连连。手下官员意见不一,袁绍不知该听哪个,人多的优势反倒成了劣势。他用人更有问题,袁绍手下武将如云,如张颌,高览等,但他却把战争的关键因素--粮草,交给一个酒囊饭袋淳于琼去看守,结果被曹操一把火烧掉,人数的优势瞬间化为劣势,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战败后曹操到袁绍的大帐中看,居然有图书珍宝,打仗带这些干什么,就是摆谱,不务实。
对于刘表孙策带来的隐患郭嘉也帮曹操解决了,郭嘉也看透了刘表孙策。曹操不担心刘表,是担心刘备,那时刘备已经投靠刘表,曹操怕刘备怂恿刘表偷袭荆州。事实上刘备也确实建议了,但刘表反应慢,而且对刘备处处提防,就没有这样做。郭嘉在之前早有预料,说:"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果然,刘表没听从刘备的建议。
对孙策的预料就更神了,孙策号称小霸王,他绝对配得上这个称号,年纪轻轻就占据了江东之地,曹操对他非常顾虑。可郭嘉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孙策临江未济,为许贡门客所杀。因此网上有人说,是郭嘉谋杀了孙策。
这才是牛人啊。赤壁之战,周瑜也提出了类似的论调,知道自己和敌人的长短,战前就看透了战局,取得大胜。夷陵之战,陆逊也看透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空间换时间,取得胜利。具体过程,以后机会再聊。战争存在以少胜多,但不存在以弱胜强。
最后,留个开放性话题,郭嘉和赵括有什么区别?为什么郭嘉神机妙算,而赵括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