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袁世凯的亲信之一,号称北洋之龙。因为小站练兵有功,被慈禧太后收为干儿子。其人虽然文质彬彬,却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北洋诸将大多出于其门下。失势后,他在北京闲居,组建京师救济联合会,并出任会长,做了不少公益活动,为时人所称赞。这位北洋元老就是王士珍。

王士珍,1861年8月19日出生,直隶(今河北)正定人,字聘卿,号冠儒,北洋三杰之首,他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卓越的政绩,得到袁世凯的青睐,先后担任军政要职,直至陆军部长、总参谋长和北洋总理。1918年,王士珍退出政坛,隐居北京,1926年5月任京师临时治安会长、京师救济联合会会长等职。1930年7月,王士珍患肝癌,卒于北京,享年70岁。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几个关于王士珍的有趣故事。

一、在朝鲜亲自操炮轰击日军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派叶志超为主帅,率兵赴朝鲜镇压起义。日军为了侵略朝鲜,以此为借口,命海军数万人向驻扎在朝鲜的清军进攻,爆发了丰岛海战。

日军人数比清军多,又蓄谋已久,战局对清军相当不利。当时王士珍任炮队指挥,极力建议"宜于城外,山上设奇布防,敌至方能应战",但是官微言轻,没有被主帅叶志超采纳。结果日军兵分四路猛攻平壤,清军名将左宝贵不幸阵亡。 王士珍得知消息后,义愤填膺,亲自操炮向日军猛击。

在四面被日军合围的情况下,他仍旧坚持指挥部属突围。突围部队到达义州后,又饥又累的士兵在村庄的乱柴下发现两口大缸,里面装着衣服和麦粉,王士珍只准官兵以麦粉充饥,临行前,他将五两银子放在缸中,依旧封好,才命炮队上路。

在这次战役中,王士珍左手无名指被炸掉,额头左上部被弹片击伤,留下一寸多长的伤口。

回国后,王士珍仍然统领榆台炮队,驻防山海关。《马关条约》签订后,王士珍随新任直隶提督聂士成移居芦台。

二、练兵有功,被慈禧太后收为干儿子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定按新式战法操练军队。袁世凯被清政府授予编连新式军队的重任,到天津小站练兵。王士珍作为一名有实战经验的高级军官,被袁世凯委以重任,担任小站练兵的高级监督。

1905年,清廷新建陆军扩大到六个镇,王士珍任第六镇统制。同年,清政府组织新式陆军秋操,由王士珍担任指挥官。在多国使者现场观操的情况下,王士珍指挥有方,为清政府赢得了巨大声誉。慈禧太后大喜,亲自召见王士珍,询问了一些军事问题。王士珍沉着冷静的回答,令慈禧太后非常满意,情不自禁的说道:"我要有这样一个儿子多好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士珍马上叩头谢恩,声呼:"皇太后万岁。"顺理成章的当了慈禧太后的干儿子。自此王士珍深得清廷的宠信,破例授王士珍内蒙古副都统,赏一品顶戴。

三、告诫家人不得以权谋私

1901年,王士珍担任陆军第一协协统(相当于旅长)兼理全国操防营务处。官职虽然不高,却非常有实权,直隶一带的征兵工作都由其负责。王士珍的亲友听说后,很多跑来找其要求关照的,王士珍以公事为由,一一婉言拒绝。这些人看走不通王士珍的路子,就找其二姨太刑夫人帮忙。刑夫人得了诸人的钱财,把王士珍的印章偷出来,在推荐信上胡乱盖章。结果相关单位在收到这些王士珍的推荐信后,发现印章都盖反了。为了稳妥起见,用人单位先稳住了持推荐信的人,再把推荐信发给王士珍本人求证。王士珍得知刑夫人背着自己胡来,自然是家法伺候。从此以后,王士珍把自己的印章亲自保管,不给家人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