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62-1874年间,西北大地狼烟四起,战火肆虐,2000余万无辜百姓生灵涂炭

这次大规模的叛乱最终由左宗棠出面予以平息

但是,却给摇摇欲坠的大清以致命一击

当然,导致这次大规模叛乱的导火索在于,久有异心的异见分子们长期以来在同族中宣传鼓动

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太平军入陕时得以点燃,再加之清地方政府对汉回两族的区别对待

于是接踵而来的陕西,甘肃,宁夏金积堡,河州,肃州及青海西宁大规模的叛乱

战火蔓延于西北各地,清廷耗费举国之力,前有多隆阿,后有左宗棠,在1874年才得以平息各地的叛乱

在这次大规模叛乱中,陕西,金积堡,肃州,西宁等地的叛军均被左宗棠予以铁腕镇压

首恶分子,马华龙,马贵源,马文禄被凌迟处死

白彦虎逃往中亚

其追随者中的罪大恶极者也被镇压

对比这些首恶分子的应得下场

独有河州叛乱者得以善终

叛乱民众多数未加追究,其领导者被加官进爵,得以善终

想要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讲解的清楚,就一定要从头开始

正所谓"察古知今,以鉴未来"

马占鳌其人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之大,在西北可以说"无出其右者"

其在与清政府斗争中表现的政治智慧,心胸格局与同时期的所有叛乱匪首都有"天壤之别"

他的受抚对中国西北的近现代史意义尤为重大

其后代就是占据西北宁青甘的马家军

三马家族出两沟

来看看这一长串名字,其中许多人基本上到现在也能做到"家喻户晓"

从清朝同治年间,一直到1949年,曾经控制甘肃命脉(1928年前的甘肃,还包括今日的青海、宁夏两块地盘)近百年之久的西北"三马"家族,都出在甘肃南部僻远闭塞、贫瘠至极的弹丸之地上。

具体说,是出在河州(今临夏)西乡莫尼沟、阳洼山这么两条黄土丘陵层层围裹的山沟里。

这赫赫有名的"三马"家族是:马占鳌、马安良、马廷勃家族;

马福禄、马福祥兄弟及其子侄马鸿宾、马鸿逵家族;

马海宴、马麒、马步芳、马步青、马仲英家族。

上年纪的西北人,大约都知道马步芳、马鸿逵,至于其他人就不甚了然了。

其实,这一串人名,个个都是了得的人物:

马安良,马占鳌之子,光绪年间甘肃提督,总兵衔,民国初期甘肃最大的军阀

马廷劾,马安良之子,民国初凉州镇守使

马福禄,董福祥甘军中重要的将领,八国联军围攻北京时,甘军奉诏赴京护卫清延。义和团运动中,独甘军不听荣禄的号令,与义和团一起攻打美、英领事馆

马福禄身先士卒奋勇冲杀,飞弹入口身亡,清廷追授振威将军

马福祥,与其兄马福禄同为甘军将领,除武功娴熟外,又长于谋略文才;曾护从慈禧太后西逃,深得赏识,后封宁夏镇总兵,为宁夏一代豪雄。

马福禄之子马鸿宾,国民党中将军长,甘肃新军司令

1949年率部起义,任甘肃省副省长

马福祥之子马鸿逵,曾任袁世凯侍从武官,国民党陆军上将,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

马海宴,猎户出身,为马占鳌反清起义的一员战将,后曾赴京护卫清廷并护从慈禧太后西逃

马麒,马海宴之子,民国初宁海(西宁)镇守使,第一代"青海王"

曾机智地阻止了英军及西藏分裂分子东侵、北洋政府欲割让西藏的企图

马麒之子马步芳,国民党陆军上将,第四十集团军总司令,西北军政长官,第二代青海王

马步芳之子马继援,解放战争时期曾经名噪一时的"青年战将",西北军政副长官

马仲英,原名马步英,马步芳族弟,民国初发动"河湟事变",转战甘肃、新疆,人称"尕司令",为马海宴一系中的另一英俊,后死在苏联,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一个小小的山沟里,何以如此集中地出现这么多重要人物?

这些生活在远离省城的偏僻山沟里的乡民,是如何登上历史的大舞台,成为一方豪雄藩镇的?

推究起来,这一切都与三马家族之首的马占鳌有关

"河湟事变"

自古河州(今甘肃临夏)历史上多有战争,特别是从清朝开始,大规模的叛乱此起彼伏

在这些叛乱中,影响较大的有四次,史称四次"河湟事变"

乾隆46年(1781年),循化苏四十三起义被称为第一次河湟事变;

同治年间(1862-1874年)以马占鳌为首的起义称为第二次河湟事变;

光绪21年(1895年)马永瑞、马永林组织撒拉族、回族群众进行的反清斗争,史称第三次河湟事变;

1928年(民国17年)马仲英掀起第四次河湟事变;

这个系列我们只讲前两次

第一次"河湟事变"

乾隆四十六年苏四十三领导的大叛乱

乾隆中期,甘肃安定县(今甘肃省定西县)官川马明心,得到众多人的拥护,盛名散播于西北

乾隆二十六年(1761),马明心前往撒拉族聚居的循化(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马明心到达循化后,被贺麻路乎,苏四十三迎接到家里,拜其为师,随后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拜马为师

次年,马明心再次前往循化,与华寺马国宝相遇,因讲经发生辩论,随后双方发生争斗

双方斗争渐趋激烈

此时双方希望寄托于官府解决此事

官府判决贺麻路乎发配乌鲁木齐,苏四十三遂成为循化地区的主事人

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十八日(1781年4月11日),陕甘总督勒尔谨派副将新柱前往循化查办

新柱到白庄后扬言:"尔等若不遵法,我当为--作主尽洗之",立即激怒了苏四十三

苏四十三率千余人将新柱杀死,次日率众至起台堡破城而入,杀兰州知府杨士玑,叛乱正式爆发

农历3月21日,叛军军攻破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市),署知州周植自缢,叛军另一首领韩二个在攻城时被清军用长矛捅死

总督勒尔谨闻报后急率兵扼守狄道州(今临洮),其时马明心已被缉捕,解往兰州

苏四十三和马明心的义女赛利麦遂率领叛军3000余人攻陷河州后,从洪济桥、唐家川渡洮河疾趋兰州以救援马明心

25日攻破西、南二关城

城内清军只有标营800人,兵力空虚

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固守城内,等待援军,于1781年3月27日将马明心斩首于兰州城头

清廷调兵遣将,派大学士公阿桂、尚书和坤赴兰州统筹指挥,各路清军抵兰州者达万人

叛军退往城西华林山据险防守

清军多次进攻,屡遭惨败,伤亡甚众

闰5月15日,清军部署大量兵力,加紧围攻

此时叛军已经饮水枯竭,粮草皆无,武器也只剩下临时用木头削成的长矛

能战者仅数百人,但然顽抗不止

6月15日,清军再次发动攻势,苏四十三被清军火枪击毙

1781年6月,兰州整月干旱

叛军余部退守华林寺,继续与清军鏖战达20天

清军将华林山团团围困,四周架设大炮日夜轰击,隔绝叛军的粮草应援通道

至七月初五日清军将华林山攻克,击毙所有叛军

此次叛乱,叛军死亡人数在1500人以上

乾隆四十九年田五叛乱

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继苏四十三叛乱不到三年时间,又爆发了田 五、.张文庆领导叛乱

田五又名田富,盐茶厅小山地方阿浑, 曾师从马明心

马明死后, 田五决心为师报仇

张文庆为通渭草芽沟 人,亦为马明心徒弟,又系明心妻,与 田五交往甚密

据被俘的叛乱者交代:"我们起事,先前田五为首;田五死后,就推张文庆为首"

叛乱其他重要人物有马四娃,西宁府大逋县人,人称"大通阿浑",与张文 庆一同居住于通渭马营, 为张文庆的副手

李可魁(李胡子), 盐茶厅老鸦沟人,师从田五

早在苏四十三叛乱失败后不久,他们就广泛联络,选择据点,"聚众通谋",制造库刀、铜鞭、刀矛、旗帜,并制做白布号褂

乾隆四十九年二月间,经田五在盐茶小山及界牌庄、洪涝坝、马尾、中 湾、老鸦沟、黄羊坪滩、白季村等处发动, 人数渐多

他们原计划于"七八月间庄农 收获之时,聚集多人,不招疑惑,即可订期举事"

因准备渐趋成熟,便商订于五月初 五日发起叛乱

不料被乡约李应得等告发,清军 查拿,事发仑猝,田五、李可魁便于四月十五日召集100余人(一说300余人)提前在盐茶厅城西十五里处的小山竖起反旗

当即占据西 安州营土堡,打死兵丁二人,夺获一批军械骡马

清军前来平叛,叛军弃堡往西走向鸡窝山,攻永安堡,不克,回据分水岭

于十九日围攻靖远县城,附近各乡,县叛乱分子相继投附,数日间发展到近千人

田五围城时,该县已经将城内潜藏田五的支持者全部擒拿

清军六百人开往城内赴援,叛军攻克靖远的期望破灭

田五便于二十一日撤围,前往冯家园,全歼守备清军,占据打拉池堡

固原提督刚塔率数百清军来攻,叛军岀堡抗拒

没想到清军见叛军势大,全军溃退,刚塔身受箭伤

绿营游击高人杰带兵来援,高人杰部见到叛军,即用大炮轰击,叛军抵挡不住,一路退往南山,马营水庄山尖

在围剿中,叛军头领田介洪、吴二、韩二被清军阵斩

其余受伤者俱被清军斩杀

田五腹中枪伤,自抹身亡,被就地掩埋于山沟

田五死后,李可魁率残众经余家沟前往马家堡

该堡并非平地村堡,在大山之,上大山一面临河,三面陡壁立坎,山下深沟旋绕纤折,易守难攻

刚塔于五月初四日 派出800人来攻,继而亲率600人进攻,叛军自高而下迎战,亡命向清军发起攻击

清军退回营盘,初五日聚集2800 人大举会攻马家堡山

不料叛军早已不见踪迹,"唯见堡内空营一座, 虚设棍棒叉靶"

叛军于初四日夜就弃堡翻山奔驰70里到达马家湾,在当地得到粮草补充后

在尖子山顶扎营

到尖子山后,叛军一部分走安定关川,一部分走通渭马营, 与张文庆会合

叛军汇合之后,势力更大,他们屡次击败围剿的清军

乾隆皇帝无奈之下,派出明星阵容前来围剿

军机大臣阿桂,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福康安,超勇候海兰察

将星出手,叛乱能否顺利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