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帖木儿横扫小亚细亚、屠戮半个亚洲,所以就认为他能横扫中国。但是,那个横扫整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面对南宋这个残废朝廷,却死缠烂打了半个世纪。这该怎么解释?

因为朱棣杀侄自立,所以得位不正,于是帖木儿要借口有借口、要时机有时机,必能一战灭大明。但是,帖木儿呢?本是西察合台汗国世家,其自己扶持忽辛登上汗位,然后又杀掉忽辛自立。这又怎么解释?

所以,没必要把帖木儿吹的那么彪悍,也没必要把明帝国贬得那么稀松,真得交起手来,可能完全是出乎意料的结果。

就如蒙古与南宋一样:

南宋被契丹欺负、被女真欺负,战场武功要多怂有多怂。蒙古人呢?横扫欧亚大陆,在东亚灭完西夏灭女真,与南宋共灭女真的时候发现宋军真是弱爆了,不灭南宋都对不起自己。于是,蒙古开打南宋。结果呢?死缠烂打了半个世纪,战场上还带走了一个大汗。

南宋守着南方半壁江山,正在走下坡路,却仍旧韧性十足。统一中国、正在上升的大明,难道还比不过南宋?

铁木尔东征,大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大明朝堂和官僚系统却反应迟钝,根本没有认识到帖木儿东征的严重性。大明生死存亡一线间,却还不自知。

果真如此的话,靖难之役的朱棣,就应该被朱允炆给灭了。其实,帖木儿东征,可能就是一个暮年英雄的聊发少年狂,真得没必要当回事。

01.帖木儿与帖木儿帝国没那么强

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四大汗国。察合台汗国就是其中之一。也有说法认为,察合台汗国仅是元帝国的藩属国。权臣合扎罕专制朝政,导致汗国分裂,于是西察合台汗国建立。

1364年,帖木儿扶植王室成员忽辛为西察合台国大汗;1369年,帖木儿杀掉忽辛,宣称自己此时察合台汗国的继承人,建立帖木儿帝国。自此之后,帖木儿帝国开始疯狂扩张。

立国后,便称霸河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乌斯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西南一带;1375年到1379年,东攻察合台汗国;1388年,征服花拉子模;1389年,征服阿富汗;1393年,征服伊儿汗国,并扫荡金帐汗国;1398年,征服印度;1399年,横扫小亚细亚;1402年,打败奥斯曼帝国。巅峰时期,帖木儿帝国拥有4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将近3000万的人口。

帖木儿帝国的扩张,跟蒙古扩张是一个路子,军队组织和作战方式如出一辙。特别是其屠城手段,空前惨烈。屠杀印度德里、屠杀大马士革、屠杀俄罗斯,即便到了今天,这些地方还有帖木儿大军屠杀的罪证。

除了屠杀,帖木儿的扩张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抢劫和毁灭。凡是能抢走的,全部抢走,运回撒马尔罕;凡是不能抢走的,全部毁灭,即便是城市也要毁掉夷平,然后撒上草籽。

帖木儿帝国看上去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但是其可统治的区域,局限在河中地区。其他地方只是帖木儿帝国的抢劫牧场。所以,帖木儿帝国不是一个传统政权,只是一个半中央集权、半分封自治的草原政权。帝国军队和官僚,不是靠赋税养活,而是靠抢掠养活。这跟草原政权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帝国可以很有力量,但只是一时。只要遭遇一场败仗,帝国马上就会面临崩溃。因为钱的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问题就全会暴露。

02.帖木儿东征只是情怀冲动而非理性决策

本来帖木儿要继续西征的,但是大明使者催他进贡称臣,都追到了撒马尔罕。于是,帖木儿决定放弃西征、改要东征。

东征的原因是什么?一句话:成吉思汗到过的地方,我帖木儿也要去;黄进家族成就的功业,我帖木儿也要成就。

现在的帖木儿是打遍中亚无敌手,在这些地方已经孤独求败。当世之人,帖木儿已经是最雄人杰。到了这种程度,帖木儿就得跟成吉思汗比、跟黄进家族比,所以东征大明、成就大蒙古的往日辉煌,就成了最有诱惑的挑战。这么看来,帖木儿东征的决策,一点儿也不理性,完全是感性的冲动,也可以说是一种任性。

帖木儿为了东征做了充足的准备。比如绘制了详细的地图,标出了重要的水源地,测算了骑兵从从于阗到北京的行程时间,大概是161天。甚至,确定了三套进攻方案:一套是北向夺取蒙古斯坦;一套是中向占定关中;一套是杀入江淮、直奔北京。甚至,为了常年持久作战,还制定了梯次增兵的方略。

但是,这些仍旧只是情怀,根本就不是理性计算。如果要进行理性计算,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钱,也就是:粮食和辎重怎么解决。

帖木儿,本来要征发一百万大军的,但是考虑到水源问题无法解决,所以只征调了二十万精兵。但即便是二十万军队行万里路,其保障起来也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开销。

《梦溪笔谈》记载的数据:中原战争,七万人作战,就需要三十万民夫转运,这还是从南方到北方,最远也就几千里。你二十万人,上万里征途,得用多少人、得花多少钱?

蒙古人不是可以吗?蒙古人的方式是以战养战和游牧征战。也就是一边打仗、一边抢劫、还一边放牧。帖木儿不是可以效仿吗?

但是,帖木儿的出兵路线是从中亚到新疆、从新疆入河西、从河西入关中。这个路线上,又有几个富饶的汗国供他抢劫。而且,帖木儿帝国要比蒙古帝国复杂一些,也就是进步一些,并非是纯游牧的。所以,它就需要认真考虑转运粮食和物资。

帖木儿遂大举伐明,募精兵二十万,以粮运不给,载谷数百车,军行至沃野,即播种之,弃异日之军食。又驱牝骆驼数吉头,如饷乏,则餐其乳以济饥。中途遇大雪,士马僵毙。

粮食、牲畜,这些必要的物资都得带上。也就是说,帖木儿的东征,也是一种纯消耗型的打法。跟成吉思汗的军队,已经不一样了。

另外,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骑兵,还是以轻骑兵为主,就是装备很便宜、技术水平以实用为主。而帖木儿的军队呢?仍旧以骑兵为主,但骑兵已经重装化,同时还有大量的回回炮与攻城器械。这些东西,你不可能指望到了嘉峪关跟明朝借,甚至在西域抢,只能全都带上。技术含量高的部队,养起来就非常贵。

所以,帖木儿必须得考虑钱的问题。但是,很多资料都提供了帖木儿为东征的筹备,但唯独没有说钱的问题。于是,就可以这样评价,帖木儿东征,就是带着一票人,然后牵着牛羊、拉着几车粮食去放牧和抢劫的。他们放牧和抢劫可以,因为中亚可以成为帖木儿的牧场,西域也可以,都比较好打。但是,大明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大明一点儿都不好打。

03.大明为什么不好打

先说南宋为什么不好打。其实西夏和金朝都不好打。因为这些国家都有足够强的凝聚力,完全可以把力量集中在几处关键要害,然后跟你死磕。纵有百万大军,在关键局部也无法形成绝对优势。

南宋有整个南方,如果是西域或草原的布局,那没什么不好打的,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打就可以了。但是,南宋不会这么玩,它把整个南方的军队全都集中在四川、荆襄以及淮河这三个集结点。然后,就在这三个地方跟蒙古人死磕。特别是,四川和荆襄,一座城池能让你打十几年,甚至一代人。

所以,逼得蒙古人没办法了,只能玩了一个几千里的大迂回,从甘肃的达拉沟骑兵,然后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绕到云南,开辟了一个大理据点。正是因为大理据点的开辟,才把腹背受敌的南宋给拖垮。否则,元与南宋的战争,还得在四川和荆襄死磕。

这就是中原国家为什么不好打。它能够集结整个国家的力量于某一点。而一旦这一点是关键通道和军事要道,那就只能死缠烂打了。

南宋是这个套路,大明肯定也是这个套路。

帖木儿的东征大军,只能走两个方向:

一个是北方的蒙古高原,但这里有蒙元的残余势力,就看跟不跟你合作了。即便合作了,还有万里长城挡着。

另一个就是河西走廊和关中通道,大明把全国的军队集中到这给地方,就可以跟帖木儿死缠烂打。

不要考虑帖木儿能不能攻破嘉峪关的问题。几十万人的大战场,一个关隘已经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主要是战场在哪。要么是关中战场、要么是河西战场,反正就这两个地方。死缠烂打就得拼后勤、拼消耗,简单说就是拼钱。帖木儿的后勤来源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大明的后勤来源就多了,荆州、四川以及中原都可以。一个是万里之外的半农耕半游牧政权,一个是几千里幅员的纯农耕政权,你这还怎么耗。

04.大明真得可以闭目塞听

也就是根本就不用理会帖木儿以及他的二十万东征大军。因为就是让帖木儿使劲走,也走不到北京。

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与北京的直接距离是4000公里,也就是8000里。但是,帖木儿肯定不能沿着纬线直着过来,必须得从中亚到新疆、再从新疆到河西、最后从河西到关中这么走。这么走,到底得走多远?万里之路,肯定是超了。

而且这条路真得不好走,从新疆到河西、从河西到关中还算好走的。但是,好走的路,已经是大明的地盘了。大明的哈密卫都建到了新疆。所以,到了河西就不是走路了,只能是打仗。

但是,从中亚到新疆这条路,甚至在今天的新疆境内,也不好走。水源、粮食,都是问题。商队还可以走,因为有着金钱的信仰。而你一支吃饱了没事干的军队凭着什么信仰要走这条路。帖木儿想传教,所以有穆斯林的信仰。但是,这信仰会有多强?能支撑20万人走多远?

还有,帖木儿的军队是蒙古、突厥与诸民族的联军。这个成分都不如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更有凝聚力。你帖木儿情怀满满,不畏艰难,这伙人路上连个能抢劫的城市都见不到,见到的全是沙子,他们怎么跟这你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已经是壮举了,你帖木儿在冷兵器时代就想玩这种壮举,得是多高的难度系数?

而另一个不用担心的就是帖木儿的年龄,生于1336年,1404年冬天决定东征,这时候忒木儿68岁。你这么大岁数,怎么东征?路上分分钟就得累死或病死,后来的结果也就是如此,1405年就死在了东征的路上。

说成吉思汗的军队打到了欧洲,但是成吉思汗的儿子和孙子厉害啊,不用老爹或爷爷出手,这些儿子和孙子就把成吉思汗想干的事都给干了。而帖木儿呢?连他自己都说自己命苦,比不了成吉思汗,自己的子孙没一个能打的,总要自己亲临战阵。所以,成吉思汗强,不是铁木真一个人强,而是当时的整个黄金家族强,有一波基因优势。这是一个血缘凝结起来的天才军事集团,而帖木儿却只有一个人。

因此,大明无需担心,完全可以闭目塞听。要做的就是等,等哈密卫和嘉峪关传来消息,再考虑要不要备战,都来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