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相萧何影视剧照

刘邦早就说过,萧何是汉朝的第一功臣,原因是他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好,从粮草兵器到士卒马匹,硬生生把项羽拖垮。

项羽火烧咸阳,荼毒关中,将刘邦发配到鬼不下蛋的穷山恶水之中,绝望至极,刘邦打算以卵击石,拼个鱼死网破,关键时候,萧何提出了"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的论断,为刘邦最后消灭项羽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后来的战争中,刘邦屡受挫折而屡败屡战,关键就是有了理论的支撑,有了宏观的战略思想的指导。

当然,对于汉朝来说,萧何举荐韩信,使刘邦如虎添翼,也是功不可没。他"被迫"帮吕后设计捕杀韩信,对汉朝江山的稳固也不能不说是贡献。但是,对汉朝的贡献未必就是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道理很简单,毋庸赘言。

萧何对中国历史的三大贡献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汉承秦制,推陈出新,增删律法,创造了一套延续两千年的政治制度,保障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二是轻徭薄赋,十五税一,树立了一个廉洁简朴的政府榜样,不劳民,不扰民,不好大喜功。

三是保护典籍,薪火不灭,官推汉隶,普及文化,影响极其深远。我们难以想象,如果缺少这一点,中国历史将会怎么样。

萧何对韩信的前后三种态度

萧何早期对于韩信持"欣赏保举"的态度,这是因为韩信是杰出的军事家,而刘邦萧何的事业正需要这样的军事家。所以,在发现韩信之后,发现韩信"流失"之后,他不顾刘邦疑虑,深山密林中月夜追韩信;把韩信带回后,一而再再而三地为韩信谋取高官。刘邦答应让韩信做将军,萧何说太小了;萧何要让韩信做三军司令。经过刘邦"面试",觉得这小子还行,勉强同意韩信暂时做做试试,萧何又嫌太随便了;萧何要刘邦斋戒、升坛、祭祀、拜将,可谓在三军将士面前,在沛丰兄弟面前给韩信"绷足了面子"。那韩信也争气,"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收复三秦,然后相持中原,再然后破赵、收燕、下齐,最后兵围垓下,十面埋伏,不到五年功夫就摆平了让刘邦闻风丧胆的项羽。这既是对刘邦的报答,也是给萧何慧眼识珠的最好明证。

大汉王朝建立之后,刘邦对"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的超级天才军事家韩信不那么放心了,毕竟这支宝剑太锋利了,项羽无法抵挡,刘邦就能够抵挡吗?于是,他先是把韩信从齐王改为楚王,让韩信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接着便以"有人举报谋反"的罪名借故"南游云梦",把韩信绑至洛阳,废去王爵,贬为淮阴侯。对于刘邦为什么要提防韩信,萧何自然心知肚明,于是,他对韩信采取了"疏远保护"的态度。疏远,容易理解;保护,很少为人所知。萧何给韩信的分工是"整饬兵律",大约就是编写军队正规化的规章制度之类,而且安排他与张良一起从事这项工作。用意其实很清楚,以张良的身份、地位、贡献和他与刘邦的关系,如果张良说韩信"老老实实改造,从来没有乱说乱动"的话,刘邦也找不到杀韩信的理由。可惜的是,韩信懂得萧何的用心,除了平时稍微有一点点"怨望"之外,从来不敢交朋结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许多。而张良并不明白萧何的一片苦心,不久之后,就率性与"赤松子"郊游去了。这里,萧何的谨慎,张良的洒脱,泾渭分明。

最终,刘邦吕后决心编织罗网除掉韩信了,萧何的态度只能是"抛弃自保"。汉家王朝要销毁韩信,理由很简单,刘邦和沛丰功臣都太老了,一旦他们辞世,汉朝将会面临人才危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是这种危机的反映。也许你会问,韩信就是猛士,就能够守四方呀?但是,在刘邦手心服服帖帖的韩信,会在刘盈手中同样服服帖帖吗?万一他变卦了岂不是江山易帜,血流成河?宁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刘邦只好"对不起韩信"了。这种情况下,萧何敢辩护吗?萧何的辩护会中用吗?所以,萧何只能是抛弃韩信,保全自己。要不然,弄出个"将相谋反集团"来,不仅救不了韩信,反而会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乃至功绩名声。萧何抛弃韩信属于不得已的必然,有意思的是,吕后高明,心计多端,不动声色地把萧何卷入处理韩信案件之中,让他的手中沾染韩信的血!阴谋家的智慧让人不得不佩服,刘邦想处理韩信而不愿意下手,于是自己外出,把"皮球"踢给吕雉;吕雉灵机一动,设个圈套让萧何把韩信诓进宫中。韩信临刑前的哀鸣"死于小人女子手中",那"小人"究竟是刘邦还是萧何?

萧何应该是韩信的知己,善良的人们相信"如果萧何不骗韩信进宫,韩信就不会死去"吗?

创作谈|让萧何站在阳光下

萧永福:玉石文化大有可为

中央大街,我匆匆走过

供稿:秦英凯|编辑:萧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