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吴三桂"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凄美故事一直让人们津津乐道,很多人甚至为吴三桂坚贞不二的爱情而感动,其中清军入关,问鼎中原,吴三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这段历史多少年来也无人怀疑,人们对于吴三桂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从平定战乱、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上来讲,吴三桂无疑是有功的,但从汉人政权被少数民族取代上来说,吴三桂又是历史的罪人,为此有人说他是"引狼入室",使得满清政权坐拥了汉人的江山两百多年。
网络配图
对于这段历史,人们更多的还是对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的举动感动不已,觉得他是个有情有义的真汉子,久而久之就使得人们对他"引狼入室"的举动显得无足轻重,尽管这样,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事实也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可,而且原因还非常明确,但是作为一阶总兵的吴三桂真的有这么大的能耐吗?好像也没有人怀疑,直到最近,韩国发现了一份《朝鲜使臣来华所见所闻记录》,一下改变了人们多少年来的认知。
网络配图
《朝鲜使臣来华所见所闻记录》是当年朝鲜国王派出使节出使清朝政府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记录下的随身笔记,他作为不涉及清朝官员政治纷争的第三方,记录了自己所看到的情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在这份见闻录里人们发现了一份《贝勒尚善寄吴三桂书》,发现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这件事上另有隐情,写这封信的是贝勒尚善,尚善当时的身份是安远靖寇大将军,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起兵造反时,被康熙派去对付吴三桂的大军统帅,也可以说是平定吴三桂的直接对手。
网络配图
在这种情况下,尚善在信中列举了吴三桂的种种罪行有可能会夸大,但他也提及了吴三桂"手握重兵不能一战退贼;擒献永历自王其地;悍然不顾京师一子二孙公然反叛"的话语,似乎说的是吴三桂的好话,而且这种语言也应该是真实的,毕竟这个时候两个人是对手,尚善也没必要在两人掐架时还要费尽心机地去"美化"吴三桂,其中还有这样的原话,"王在明时,不过一总兵官耳,国破不降,而能请兵灭贼,以府君仇者,可谓尽忠于明室矣",意思是说,你以前是明朝的臣子,也不是啥大官,一个总兵而已,在明朝灭亡时没有投降李自成,而是请清军去灭掉李自成来为大明王朝报仇,这已经说明你对明朝是忠诚的了。
网络配图
在这里有"请兵灭贼"的话,就是说清军是在吴三桂的请求下出的兵,而且还有一句话"不过一总兵官耳",似乎话里有话,也就是说,你吴三桂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总兵,还不至于有这么大的资格来直接请兵,引申意义也就是说他这样做无非是受了更高阶别的领导指示,他充其量也就只是一个执行者,并非决策者,笔者也查过一些资料,发现吴三桂当时的直接领导者是蓟辽总督王永吉,尚善的话里也表明了,如果没有王永吉的首肯,吴三桂是没有资格与清军联系的,而且当时的清军统帅多尔衮也不太可能会相信一个小小的总兵有这么大的能耐,因此,从尚善的书信中也印证了吴三桂前去联系清军入关是奉了当时具有决定权的王永吉命令,他只是一个中间联络人的身份。
网络配图
根据当时蓟辽总督王永吉的意思,是希望清军从喜峰口和古北口南下入关,这样既可以切断李自成的西去之路,也可以有效掌控清军的动向,山海关的明军南下进攻北京,这样就可以两面夹击李自成的大顺军,一举将其击溃,然而清军统帅多尔衮事后却改变初衷,执意从山海关南下,这样就打乱了王永吉的部署,也使得清军脱离了他的掌控,就这样,被他派去执行此事的吴三桂也就成了替他"背黑锅"的"引狼入室"者,因此最初引清军入关的直接责任者是王永吉,而不是吴三桂。
网络配图
清军入主中原后,政局进一步稳定,康熙年间,由于三藩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引发康熙的不安,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消藩,为此他违背了先辈们给吴三桂许下的"世世代代,福寿永享,如河山之永"的诺言,而且在出兵之前大打舆论战,将各种黑锅往吴三桂头上扣,且故意隐瞒了王永吉在引清军入关中所起的作用,更何况当初也确实是吴三桂亲自引清军入的关,这样,吴三桂有口莫辩,最终逼得不得不反,给康熙留下出兵平叛的口实,后者举全国之力终将三藩平定,彻底拔去了康熙的心头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