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隆庆帝在福建一地的开放对外贸易,满足了国内商品寻找和出口国外市场的需求,并且为帝国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明朝的丝绸、茶叶、瓷器源源不断得出口海外,欧洲、美洲的白银如流水般进入明帝国。
从1567--1644年间海外流入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球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故而明朝也就有了"白银帝国"的称号。巨额的白银缓解了明帝国的财政危机,为后世的张居正改革和万历三大征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那么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产生疑问,那就是既然白银通货如此充足,但为何到了崇祯年间明朝在应对满清入侵又时常显得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呢,有那么多的钱为什么不用在和清军的对抗当中呢
其实答案非常的简单,只有四个字那就是"藏富于官"大明帝国传至隆庆一朝,已立国将近200余年,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既得利益集团固化等社会矛盾积重颇深,传统自耕农体系正在遭受破坏,由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组成的利益集团气候已经成型。
他们这一阶级掌握着整个帝国绝大多数的土地、财富、舆论权、政治和经济特权。文官集团疯狂敛财,并且在政治上抱成一团集体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对上捂紧口袋和皇帝耍太极,连崇祯亲自出面为前线筹集军饷也只是象征性得给一点点草草应付。
对下他们置赤贫百姓于不顾,任由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破产农民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依旧铁公鸡般一毛不拔,所以当时的老百姓经常处在温饱线上挣扎,就像那诗里讲的那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由此可知,明朝中后期虽然有对外贸易的商业利润补充帝国农业、手工业税收的不足,但此时土地、白银等社会财富的单向流动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皇亲国戚、朝廷官僚拥有着大部分的白银。
"藏富于官"的现实使得"国穷",皇帝拿不出钱来当军饷、"民贫"破产农民衣食困顿,只等有人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隆庆开关带来的海外贸易收入白银旋即流向官僚地主集团,并无多少留在皇帝手中,更别提底层的破产农民了。
所以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人只会捂着自己的钱口袋,根本就不会向外面掏出半分,那么这些人的下场往往也不是很好,"扬州十日"里死的那么多人,清军又从他们的房子里搜出了多少的钱财,国家打仗的时候不出钱,那么自然就会有人以另一种办法从你的口袋里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