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这是中国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概念,因为宋朝之后,这里长期是东亚汉地乃至世界最庞大的城市群及经济中心,所以"江南"已经从单纯的地理概念延伸到了人文等领域,"江南"到底是哪里呢?按照不同的分类法,会涵盖不同的区域,但是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江南,其核心地区从来就没有争议:长江中下游地区,即现在的苏南浙北地区。

苏南浙北,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令人心向往之,而在人文上,这一片也比较相似:居民都属于吴越民系,方言属于吴语。这其实非常符合地缘逻辑,这一片是平原地区,在地缘上是一个整体,所以人文相亲非常正常。

但是,有一点大家可将现在不太容易留意到:这里现在是属于两个省的!

这就奇怪了,虽然说中国的行政区划划分要符合"犬牙相错"的原则,以便中央集权,但一个地缘整体被硬生生分成两半,这个还真的是少见,因为行政区划划分还有一个原则是"山川形便",就是根据地理特征(以及后来形成的人文特质)分隔行政区,这样有利于地方发展,其实江浙最开始是符合这个逻辑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整体的,它被分家,只是从明朝开始的,那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说江浙地区古代的行政区划吧。

大家都知道,中华文明的重心一开始是在黄河流域,南方整体的发展水平都不高,而划定行政区划的时候,人口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所以看看秦汉时期的地区大家会发现一个特点:北方地区的州郡往往面积比较小,但南方的州郡面积很大,因为南方很多地方没开发,所以很笼统划分一大片就行。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个时候江南地区的行政区划是什么呢?秦朝将原吴国和越国本部设立会稽郡;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城区),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

"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是两级行政区是不符合疆域辽阔的中国的实际国情的,所以后来渐渐往三级行政区靠,到了东汉末年,监察区"州"成了正式行政区划,江浙当然是属于扬州了,但这个时候有个小插曲,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阳羡人周嘉等人因会稽郡辖境广大,属县偏远,上书求分郡而治。于是分会稽郡钱塘江以西置吴郡,治所在吴县(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市区),属扬州刺史部。

秦汉时期,苏南浙北是属于同一行政区,秦朝和西汉是会稽郡,而东汉末年后则属于扬州刺史部。

汉末之后,先是三国乱世,后西晋不争气又导致了中国长期的南北对峙局面,由于北方大量流民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苏南浙北地区的"三吴"(会稽郡,吴郡,吴兴郡(三国东吴乌程侯宝鼎元年(266年)分吴、丹阳两郡置吴兴郡))得到极大发展。

一直到隋朝才重新统一的中国,隋朝修了大运河,江浙太湖流域和中原联系越来越紧密,隋朝的行政区划有了重大变革,鉴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已经混乱不堪(长期分裂导致的结果,导致行政区一片混乱),隋朝另起炉灶,实行二级制(一开始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与西汉的架构,但是实际天下的郡数已经远远超过了秦时的36郡、48郡,达到了鼎盛时期的190郡,这当然不能满足实际的统治需要。

所以隋炀帝也设立了九个监察州,苏南浙北当然属于扬州。

之后到了唐朝,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短暂改州为郡,后被恢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个道,江浙属于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进一步分成了十五个道,江浙属于江南东道。

唐朝后期混乱的时候,乾元元年(758年),拆江南东道为浙江东道、浙江西道和福建道,但浙东和浙西两道,但这两道的分离不长久,而是分分合合,因为它们联系太紧密了,所以一般都合称为"两浙",唐末时期浙西钱镠兼并了浙东,成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

但是,注意,这个时候"两浙"合称的"浙江"比今天的浙江大的多,它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也就是说,浙江省和江苏南边还是一体的!

到了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二月,吴越末代国主钱弘俶遵循祖训(臣服中原),主动归附宋朝,所以这一带没有受到兵灾,北宋在在原吴越国地设立两浙道(后改为路),并一改吴越税赋繁多的遗留,两浙因此得以安定。

北宋的"两浙路"经济相当发达,它是北宋人口最多的路,同时也是宋代的财赋重地,所谓"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北宋两浙有苏州、常州、润州、杭州、湖州、秀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睦州/严州、温州和处州共十四州,"两浙十四州"可谓是经济重镇。

两浙十四州

它们一直没分离,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曾分为两路,又合并,后又有一次拆分合并,但是到了南宋,因为疆域缩小,所以被彻底拆分为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但这毕竟是不正常的现在,所以到了大一统的元朝,这里便再次重新归属于江浙行省,元代的江浙仍是全国的税赋重地,工商贸易都高度繁荣,江浙占粮食岁入三分之一,商税也占三分之一,租调更是有十分之七强。

而是,即使是拆分,其江南核心区,也就是苏南浙北,也是属于同一的行政区划的,即两浙西路(下辖临安府(杭州)、平江府(苏州)、镇江府、湖州、常州、严州(现属杭州)、秀州(嘉兴)、江阴军)。

所以,从秦朝到元朝,基本可以这么说,江南核心的太湖流域(苏南浙北)从来就属于同一行政区,历史超过千年。

那江浙是怎么分离的呢?这其实是明朝才开始的事情。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率领军队击败方国珍在今浙江内的武装,占领今浙江全部,设立浙江行中书省,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浙江省名也由此正式出现。

明太祖朱元璋是以南方为基地定鼎中原的,其定都金陵(元属集庆路,明朝改成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按照惯例,首都附近是要有相当大的一片的直辖地区的,于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一个地区出现了--南直隶(一开始只称直隶,后因明朝迁都北京,北部也有一个直隶,所以这里称为南直隶)。

首都是南京,朱元璋的老家又是淮西的凤阳,为了增加自己的统治腹地,这个南直隶划的特别大,朱元璋竟然将宋朝浙西路的苏州府、松江府、湖州府、嘉兴府地全都划予南直隶;再把老家也划了过去,于是,一个跨越淮北,淮南和江南的"南直隶"出现了。

强调一下,南直隶不是行政区划,它是一个地区的笼统称呼,南直隶的州府都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上级行政区管理,而是中央六部直管。

一个行政区同时跨越长江和淮河,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前所未有,因为长江和淮河本来都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刚设立的南直隶下辖16府加4个直隶州,太大了,因为浙江实在太小,于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湖州府、嘉兴府地复归浙江。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这下子,再往后600多年,浙江的疆域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而苏南地区则和浙北地区正式分家,之后再未回到一起。这带来的影响至今还在,浙江还好,后来的南直隶在清朝演化成了江苏、安徽两省,江苏成为同时具有中原,江淮,江南三大文化圈的省份,内部相当热闹,也多了一个"内斗省"的雅号。

这个做法引起相当大的争议,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更是批评这几乎属于把人给腰斩,不过,其实这也是必然的,因为南宋之后,经济重心南移,苏南浙北成了全国膏腴之地,这一片要是连成一片,那对于中央集权是相当不稳固的,不过,这对于文化上确实有一定不利影响,因为传统的吴地被分裂了,所以南京,镇江等地出现了一定的淮化现象。

至此,木已成舟,苏南浙北分离,已经500余年。

参考文献:

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