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三国争雄的烽烟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却早已深入人心。罗贯中以近似神话的笔法将诸葛亮定位成千古名相,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到"水面偏能用火攻",从"长明灯延寿"到"死孔明吓跑活仲达"……深谋远虑的大局观也好,出谋划策的能力也罢,这些只是当时名相的基本素养,能从本质上体现三国谋士特殊能力的还属"舌辩"。

王朗死时,距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束都过去大半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的主要兵力都屯驻在江淮地区,准备对东吴作战,蜀军突然大举来袭,关中震动,作为曹魏重臣,王朗已是朝廷重臣,且已年迈,也不可能仓促中赶往前线。因此,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一段就是罗贯中给诸葛亮强行加戏。

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情节,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首先,《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并未出现过类似的记载;其次,按照《三国志·王朗传》的记载,王朗虽然的确死于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曹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但却是因病去世。他既没有来到西北战场,也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小说作者之所以如此设计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口才。像这样的情节在小说中还有,那边是更为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王朗塑造成一个自知不敌而逃的太守形象。而王朗曾经为了保卫会稽而和孙策大军对抗的辛酸,罗贯中是避而不谈的。事实上真正的王朗恰巧与之截然相反。王朗在会稽任上四年,不仅带领会稽百姓移风易俗,革除陋弊,还勤政爱民,真心为百姓着想,因而深得爱戴。而王朗对朝廷的忠,也是根植于心的。当时由于四处动乱,交通不便,民间要远行十分困难。可朝廷一征召,王朗便收拾行囊动身。路虽难走,但人心坚定,"自曲阿辗转江海,积年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