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听到一句话--"那小子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不是省油的灯"这句俗语被广泛用于我国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声像作品中,其含义人尽皆知。意思是说这个人可不简单,精明干练,鬼点子多,非常难搞定;多数情况下它是贬义词,暗指某人奸诈狡猾、老谋深算,难以对付,让人捉摸不透。
(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侵删)
省油灯在古代算是一种黑科技,它到底有多省油呢?
古代没有电,煤油灯是唯一的光照来源,若是费油,用着就很不划算,平明百姓也消费不起。
省油灯的雏形是战国灰陶高柄灯,它由油碗、柄、座三部分组成,高约20厘米,油碗一侧略微倾斜,可使油料充分燃烧,柄中空可以降低油碗温度,减少蒸发,从而达到省油目的。到了战国中后期,灰陶高柄灯在灯柄位置增加了中盘,可以提高外流灯油的回收利用率。
唐朝中期时,省油灯由四川邛窑生产,到宋代时大量生产,并对省油灯做了改良。它表面看起来像是一只双层碗,上层盛油,下层从注水口注入水,用棉线撮成一根灯芯,盘曲于油碗中,一则线头斜搭于碗沿,点火即可满室明亮。
为什么会省油呢?
油在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由于热传导作用,盏内底部的水受热后温度升高,因密度减小而上升;盏面的冷水因密度较大而下沉,补充因密度减小而上升的水的空间。这样循环进行,可以降低油的温度,使油的挥发减少,达到节油的目的。
南宋诗人陆游曾说:"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这里的瓷盏就是省油灯。
为了验证省油灯的省油效果,将同等容量的灯碟,并向内注入等量的花生油和粗细相同的棉绳,经计算,省油灯比灯碟省油约18%。
据史料记载,宋代四川地方官员将省油灯作为地方特产赠送给朝中士大夫,煤油灯因此流行于全国。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盛赞唐宋时期的煤油灯,称它是蒸汽冷凝水和蒸汽循环技术的最早演示。
看到这里,相比你已经对省油灯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啊。
#民俗文化#、#文学常识#、#省油的灯#
作者:明珠
责编: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