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太子丹为燕国而设计荆轲刺秦吗?半生人质生涯,让其失去理智判断;荆轲刺秦:大义凛然被扭曲,为泄私愤引发的灭国之战
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刺客事件并不在少数,春秋时期的要离刺韩槐,曹沫行刺齐桓公,这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刺客事件;很多历史记载中,都对这些刺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认为他们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侠义精神,对于战国时期的荆轲刺秦事件更是如此。
荆轲的大义凛然,以及他为了燕国生存而奉献自己的精神,被很多人加以传颂,时至今日,荆轲这个人也是苍凉悲壮的一个代名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随着他的事迹广为流传着。
甚至根据传言,如今辽宁境内的太子河,就是因策划荆轲刺秦事件的燕国太子丹而得名的,当时的燕国的人敬佩太子丹的作为,感念他对于燕国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被荆轲舍身为国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将本名衍水的河流改为了太子河,以此来纪念太子丹和荆轲。
可是荆轲刺秦,真的值得人们去膜拜吗?荆轲所传达出来的真是一种正道的精神吗?或者说太子丹所设计的荆轲刺秦事件,真的有着良性的影响吗?事实上,荆轲刺秦事件,并非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行动,荆轲也并非是那样的大义凛然。
我们从荆轲刺秦的起因、目的和结果上来看,这其实只是一场笑话,是燕国对秦国开的一场玩笑,并且燕国也因为这场玩笑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本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下荆轲刺秦,看一看这场闹剧的始终。
荆轲刺秦起因,太子丹多半以泄私愤为主
首先,我们来看荆轲刺秦的起因;燕国太子丹人生的前半段几乎都是人质生涯,在幼年时期在赵国做人质,后来为表示燕国对秦国的忠心又被送到了秦国做人质,而荆轲刺秦在太子丹不满秦国对他的待遇逃走之后所发生的。
太子丹在秦国的生活并不好,这让他心中不满,因为当他在赵国做人质的时候与同样身为人质的嬴政是有一段交情的,后来嬴政登基成为秦王,这太子丹的印象当中,嬴政一定会凭借着少年时期的友情而对他格外的厚待,也对燕国有很多的照顾,可是事实上太子丹却并没有受到秦国格外的礼遇,这让他心中非常郁闷,这也是他为什么会逃跑的最重要原因。
半生人质生涯,让太子丹失去理智判断
事实上,太子丹在回到燕国之后,看到国内的贫弱景象也是大吃一惊,这表明太子丹实际对燕国的切实情况并没有多少了解,也就不存在是为了改善燕国的发展环境而回国的说法了,因为他本身就不认为燕国贫弱,又怎么能说他是为了改变贫弱而逃离呢?
所以,太子丹本身选择离开秦国的原因,是他在秦国并没有受到理想中的待遇,这对于一个被送到秦国做人质的王子来讲是非常不应该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人质这种行为是正确的,但在那个时代来讲,两个国家互送人质的行为代表着两个国家之间的信任关系。
而燕国本身就是一个依附于其他国家,才能够生存的诸侯国,对于燕国来讲,被派遣的人质的行为也就代表着燕国的国家态度,因此,当太子当选择从秦国逃离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燕国站到了秦国的对立面。可是,两个国家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燕国选择在那样的当口与秦国作对自然不会有太好的结果;所以,太子丹冲动之下所做出的行为并非是为了燕国好,而实际上是将燕国当成了自身的支撑。
因为在太子丹心中,他作为燕国的王子,哪怕在他拥有人质身份的时候离开了秦国,燕国也可以庇护于他,秦国也不能将他怎么样?所以,他并非是为了燕国的发展才设计离开,而是只为发泄自身心中的不满,而之后所设计的刺秦事件也是如此。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太子丹收留秦国罪臣樊於期
太子丹本身就对秦国以及嬴政有着很深的怨气,在看到燕国的国家实力并不能与秦国相提并论的时候,他并不是给燕国谋取生存之道,也并没有切实的发展国家实力,而是选择了利用刺客行刺来弥补两个国家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形式也并非是真心的为了燕国发展,而做出的行为,这一点,我们通过他对樊於期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当时樊於期作为秦国的罪臣相当于一颗定时炸弹,太子丹收留樊於期时,他的老师是非常反对的,可是太子丹给出的理由是:燕国与秦国是仇家,他与秦王嬴政是仇人,樊於期作为嬴政的敌人就是他的朋友。
因此,燕子丹实际上就是为了与秦国作对才收留樊於期,并非是樊於期能够给燕国带去什么巨大的利益,而事实上樊於期作为一个罪臣也根本无法为燕国做贡献。所以太子丹的作为与其说是为了燕国,不如说是为了给秦国添堵;所以,我们从荆轲刺秦的起因上面就可以看到这场刺客行动的荒诞。
太子丹想置秦王于死地,来拖垮秦国,并不是发展燕国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荆轲刺秦的目的;从原因来看,太子丹是非常希望置秦王嬴政于死地的,以发泄自身对于秦国的不满,也弥补心理上的巨大差距;但是与此同时,他还给了荆轲另一种选择的方式,那就是希望荆轲能够生擒秦王嬴政,并且让嬴政同意归还占领的诸侯国领土。
太子丹希望回到战国诸侯并立的局面
这种情况就比较有趣了,太子丹是希望各大诸侯国,能够回到原来的相对独立的情况之下,让各个国家能够像战国中期一样均衡发展,这其实是一种逆着历史潮流前进的行为,因为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纷乱了几百年之久,而当时秦国的实力也注定统一事业的完成。
可是,太子丹却希望各个诸侯国能够恢复到原先的实力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均衡而稳定的发展,所以,太子丹本身对于历史的发展进程就没有太大的把握,也并不了解当时的时代格局,它本身只是想从秦国内部谋取一些利益,让秦国把吃进去的都吐出来。
但是,如果太子丹只是凭借着如此的目的,就不至于在行刺的工具上费太大的功夫,可实际上,太子丹对于荆轲刺秦的匕首非常的看重,不仅是以毒药来淬之,更是拿活人来做实验,可想而知他是一定要置秦王嬴政于死地的。
太子丹派荆轲刺秦,更多的想发泄私愤
至于我们上面所说到的目的,也只不过是一种缓和的过程而已,所以这就与荆轲刺秦的原因印象照应了,太子丹本身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谋取太大的利益,而只是希望能够以削弱秦国的实力,来发泄自身心中的不满,他根本的想法在于拖垮秦国而并非发展燕国。
对于一个真正希望自身国家实力强盛的人来讲,他的行为应该致力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上,而并非是压垮对手发展上,另外,哪怕没有秦国,也会有魏国、楚国、赵国等等的国家对于燕国的发展造成影响,如果燕国不能自身发展壮大起来,那么在战国时代依旧没有立足之地。
所以,太子丹就是将燕国当成了他汲取资源的保障,而并非是他要强大起来的目标;我们从荆轲刺秦的目的上来看,这场刺客行动更多的是在为太子丹而谋取利益,与燕国本身的关系并不大,这也说明了这场刺客行为的可笑。
荆轲刺秦,引发燕国被灭国危机
再者,我们从结果上再来分析一下;荆轲刺秦的结局是非常不尽如人意的,或者说对于荆轲和太子丹来讲,这样的结局无异于是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荆轲在刺秦事件中身死他乡,秦王嬴政所面临的危机只是虚惊一场,而这场蓄谋已久的刺客行动,不仅没能够为太子丹出口恶气,不仅没能够让秦国归还所占领的诸侯国领土,反而给燕国带来了巨大的灭国危机。
本身秦国并没有将燕国当作是下一个灭国战争的目标,因为燕国本身地处北部偏远地区,它的自身发展实力又非常的弱,在秦国强敌环绕的时候,自然不会将太大的精力放在它的身上,可是因为荆轲刺秦一事,秦王嬴政勃然大怒,而秦国也有了对燕国出兵的借口,打着为秦王嬴政复仇的旗号,秦国军队的士气前所未有的高涨,王翦带领着军队北上灭燕。
燕子丹逃亡辽东地区,印证了他将燕国当作保障
这时候的太子丹,并没有再说什么为燕国谋取利益的话,反而是跟随着燕国王是一起逃往了辽东地区。这本身是由太子丹引起的一场非常重大灭国危机,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场危机自然只有太子丹才能够去化解。
当然还有另一种做法,那就是燕国聚集军队与秦国决一死战,可是以燕国发展的弱小对抗秦国发展的强大,这场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燕王喜,虽然不是什么明君,但他也绝对不傻,自然不会以卵击石与秦国硬碰硬,所以只能够选择了逃跑,而太子丹在这个时候并没有站出来而是选择了与自己的父王一起逃跑。
可见这也证实了我们上述的说法,太子丹只是将燕国作为他的保障,当他发生危机的时候就会将燕国放在他的身前,替他抵挡已有的危机,所谓为燕国发展而谋取利益的说法也只是一个借口而已,本身的他凭借着燕国王子的身份是为所欲为的,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行为会给燕国带去多大的危险。
荆轲刺秦引发燕国灭国危机,燕子丹丢了性命
因此,因为荆轲刺秦事件,燕国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惨痛的,燕王喜为了向秦国求和奉上了太子丹的人头,以此换来了秦国的罢兵;可是那个时候燕国的统治核心,已经退到了辽东地区,本身国内为数不多的肥沃土壤都已经被秦军所占领,燕国虽然说没有灭亡,可是也已经与灭亡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经过荆轲刺秦之后的一战,燕国只是在苟延残喘,可以说荆轲刺秦实践就是燕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战争爆发的一根导火索,如果没有太子丹这样荒诞的行为的话,燕国能够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更久。
所以我们从结果上来看,荆轲刺秦也并没有像太子丹所预料的那样为燕国带去巨大的利益,反而是给燕国带来了灭国危机,不仅害死了田光、荆轲、樊於期也害死了他自己;所以时间的结果也证明了荆轲刺秦事件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闹剧。
讨论
当然话说回来,就算没有荆轲刺秦事件,秦国也是需要统一的,燕国作为七大诸侯国之一自然会成为秦国的消灭目标,只不过有了荆轲刺秦将燕国的灭亡提上了日程而已;这样来看,荆轲刺秦也算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吧?可是这种推动是不是燕国人民所乐意看到的就不得而知?真是太可笑了。
其实燕国自身的弱小是自身所导致的而已,燕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也完全是因为它自身的制度因素;战国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如果不进行变革和改善,那么只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在为鱼肉的生活里想要谋取一些利益是难于登天的,对于燕国这个一直崇尚王道政治发展策略的国家来。
燕国本身就是以君主为核心的发展状态,导致国内的各个方面的建设,都是奉行无为的策略而听之任之的,美其名曰是固守祖先流传下来的制度,恪守作为西周开国诸侯的自豪和骄傲,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的利益可言,这种孤傲和骄矜只是做给自己人看罢了。
表面上来看,荆轲刺秦,确实体现出了燕国的傲骨,体现出了一种哪怕是走投无路也绝不会向强权低头的精神,可是实际上这所谓的精神只是一种幌子,一种掩盖自身国家发展薄弱的借口,一种掩盖统治着无能的遮羞布,而当这块遮羞布被秦国的强大无情的撕碎的时候,燕国所暴露出来的只有弱小和无可奈何,这是它作为八百年老诸侯的最大悲哀。
小结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荆轲刺秦的原因是因为太子丹本身对于秦国的不满,刺秦的目的也是为了给自己出一口恶气,刺秦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反而成为了国家灭亡的导火索,而口口声声说要再创燕国辉煌的太子丹,最终也选择了成为逃兵。
对于燕国本身存在的制度的缺陷置之不理……,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在嘲笑太子丹的天真和无能,也在诉说着燕国的固执和衰败;妄想一人之力而改变整个战国格局,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却不知,秦王嬴政之后还有秦王,秦国之所以有奋六世之余烈,刚性的法治保障是不可或缺的。
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想要拥有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拥有强盛的实力,绝对的的实力等于绝对的话语权,想要通过一些邪门歪道,来取得暂时的辉煌是完全靠不住的想法。其实,燕国并非没有强盛的时候,燕昭王变法之后的它也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
如果燕国能够守住变法的成果,如果它能够继续推行变法时期所实施的策略,那么燕国不一定就会落得最终悲惨的结局,可是历史不容使我们假设,燕国的墨守成规、固守王道政治,只能够让它成为历史中的一段风沙。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战国策》、《汉书》、《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