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大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有那么一点另类:"不事家人生产""好酒及色",与项羽、韩信等光明磊落的大英雄相比,背信弃义、痞性十足。一遇大事,"为之奈何?"成为口头禅。有人甚至认为,刘邦是"小人",是流氓皇帝。但毛泽东在研读《史记.高祖本纪》时做了这样的批注:"项羽不是政治家,汉王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甚至认为,"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皇帝"
毛泽东:项羽不是政治家,汉王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
细读《史记》你会发现,司马迁虽然有时会拿刘邦开涮,但司马迁用的是"障眼法",给刘邦穿了件有破洞的衣裳,但几个"破洞"并没有掩盖他"厉害皇帝"的光环,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只看到了他的破洞,而毛泽东却能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刘邦确实是能成大事者。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高超的"御人"能力:选人、用人、赏有功。
海纳百川,广招天下文武英才
历史把刘邦推上了政治舞台,他的心情应该是"且喜且忧"吧?喜自不必说,终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忧的是谁能辅佐,共同完成大业呢?"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可是要干大事的,他深谙广收天下之才的重要性。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毛泽东
早年的刘邦经常光顾酒馆,不能简单认为是因为"好酒与色"。酒馆中南来北往的人,言谈中的天下奇闻怪事,给刘邦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也练就了他"识人"的本领。为人豁达、宽厚的性格也容易结交人,受人爱戴。试想那个被太公拿来贬低刘邦、只知埋头种庄稼的二哥怎么可能一呼百应,提三尺剑走天下呢?
萧何、曹参是秦时沛县的"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就是刘邦在酒肆茶馆结交的朋友是刘邦的嫡系,萧何还给不拿贺礼当高朋的刘邦"大国马虎眼"。两人一根筋跟着刘邦闯天下,从来没有动摇过。虽然当时"录录未有奇节",但却是能委以重任的两代相国,不能不说刘邦眼光独到。
出身刀笔吏的贤相萧何
得张良很是刘邦的幸运。张良为韩国人,祖父、父亲都是国相。秦灭韩国,张良举全家财力招募刺客刺杀秦始皇,但最后失败。后集结了百十来人,参加抗秦队伍。路遇刘邦,大概是刘邦的宽厚爱人与特有的"帝王气质"打动了他。两人经过深谈后,从此一生相随,成就彼此。
运筹帷幄的张良
得韩信一波三折,还要感谢萧何这个伯乐。起初,韩信跟随项梁,项梁死后跟随项羽,只得个"郎中"的小官。韩信多次向项羽提建议,都不被采纳。不知项羽垓下被围时有没有想过,十面埋伏的主帅是韩信。韩信就离开项羽投奔刘邦,但仍然没有被重用。
后来也许是为了寻找被关注的机会,韩信居然犯理论杀头的罪。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韩信举目仰视,对滕公夏侯婴 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夏侯婴见韩信相貌威武,言语不凡,就放了他。同韩信交谈,更觉得韩信是个人才,就把他举荐给了刘邦。
军事天才韩信
刘邦依然没觉得韩信多么了不起,或是对韩信言谈举止不欣赏,(司马迁那个时候就会用伏笔了,刘邦骂过的人、不欣赏的人都不善终。)就让他做了管理粮饷的小官。萧何是后勤总管,所以韩信有机会接触萧何,两人多次交谈,萧何认为他是个奇才。韩信没等到萧何的举荐,感觉没奔头又跑了。萧何得知消息立马去追,两天后才追劝了回来。刘邦听了萧何建议,不仅拜大将,还正儿八经地举办了拜帅仪式: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萧何指责刘邦"素慢无礼",说明刘邦广开言路,与下属关系融洽。设坛场拜将,对韩信来说这是多大的荣耀啊!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刘邦给了韩信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成了桎梏韩信的枷锁。功高震主,韩信有多次离开的机会,但都在犹豫中错过,也许最后关头都会想到那个拜大将的宏大场面吧。
刘邦得了一员有勇有谋大将,与项羽在军事上力量上实现了转折。韩信率领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不得不承认,韩信是军事奇才。
可惜,韩信不能与刘邦共享富贵。设计害他的竟然是成全他的萧何!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邦对韩信的死"且喜且怜之"。司马迁真的把刘邦琢磨透了,非此五字不能概括刘邦的为人。
足智多谋陈平
陈平是美男子,又有文化,足智多谋,是个人见人爱的大才。原本很受项羽的重视,拜官都尉。但项羽喜怒无常,因一城失守,要杀守城的将士,陈平害怕被诛,就把项羽赏的金子与官印封了,放在桌上,空手跑了出来。因为路上看船家有打劫行为,自己先把衣服脱了个精光,才逃过一劫。逃到刘邦军营时该多狼狈可想而知。
但刘邦第一次见陈平就非常喜欢,"汉王与语而说之"。问陈平,项羽给你什么官?回答:"都尉"。当天就拜平为都尉,并"使为参乘,典护军"。这个官职与荣耀比长期跟随的老将高多了,众将就不满意了:"大王得楚逃犯才一天,不知他有什么能耐,是什么来头,就与他同车,反让他监视我们这些长者!"刘邦听了,更加喜欢陈平了。
刘邦没有错爱陈平,陈平计封韩信齐王,违鸿沟之约,擒韩信。陈平也极尽人臣之责,还是刘邦身后诛杀诸吕,守住大汉天下的主谋,文帝时的相国,功高至伟。
在楚汉战争中,活跃着一些凭"三寸不烂之舌"为各方军事力量奔走的"辩士",郦食其就是其中的一位。郦食其登门"毛遂自荐",刘邦对这个干巴老头瞧不上,
"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於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用三寸不烂之舌干天下的郦食其
郦食其还是很有能力的,说服刘邦袭击陈留,得到秦粮仓。后来劝降齐,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在宾主把酒言欢,等待刘邦派人接收的时候,却遭遇韩信搅局。韩信是被另外一个辩士蒯通撺掇,用大将军的功劳不如三寸不烂之舌相刺激,不听刘邦命令直接杀了进来。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就把可怜的郦食其给烹杀了。
项羽手下还有个叫英布的九江王,是项羽唯一可倚重的大将,心狠手辣,坑杀二十万秦兵、奉项羽命暗杀义帝,血债累累。英布对项羽并不忠心,经常忤逆项羽的命令。刘邦就派一个叫随和的说客去游说,使九江王英布倒戈,背叛了项羽。此消彼长,削弱了项羽的力量,加强了刘邦的力量。
刘邦以"长者"风度,慧眼识珠,海纳百川,网罗天下奇才。"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宝贵的"。所以,楚汉战争打的是人才战争。张良与陈平一直在刘邦的左右,而项羽始终是形影相吊,不战胜负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