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刚过,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抱怨"刀片嗓""水泥鼻"卷土重来,一测竟是新冠阳性!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4月14日-5月4日连续三周,新冠超越鼻病毒,成为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就诊量首位病原体。为何新冠感染再度抬头?哪些人群需警惕?如何科学应对?一文说清!

一、疫情现状:南方阳性率更高,住院风险仍可控

1. 感染数据激增

2025年4月,全国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新冠阳性率从7.5%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从3.3%升至6.3%。广东省4月新冠感染病例达23,188例,较3月暴增5.5倍。

2. 地域差异显著

南方省份阳性率高于北方,可能与气候潮湿、人口密集有关。港澳地区及新加坡、泰国等邻国也报告病例激增。

3. 重症风险较低

专家指出,当前重症率处于低位,住院患者多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普通人群无需过度恐慌。

二、为何这波疫情"卷土重来"?两大原因解析

1. 免疫屏障减弱

距离2024年7-8月上一波感染高峰已过去10个月,人群抗体水平自然下降,易感人群扩大。

2. 病毒变异株活跃

当前主流毒株为NB.1.8.1(XDV变异株分支),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致病力未显著变化。

三、症状对比:中低热为主,警惕"刀片嗓"与后遗症

1. 典型症状

发热(多为38.5℃以下)、咽痛、咳嗽为主,部分患者出现味觉/嗅觉减退。与流感相比,高热比例更低。

2. 病程特点

年轻人3-5天自愈,老年人可能持续5-7天,需警惕喉炎、肺炎等并发症。

3. 后遗症风险

部分患者恢复期仍有干咳、失眠、耳鸣等症状,但总体发生率较早期毒株下降。

四、高危人群防护指南:四招降低感染风险

1. 重点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

一旦出现症状,需尽早检测并服用抗病毒药物(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

2. 日常防护四原则

- **科学佩戴口罩**:医院、公共交通、商场等密闭场所必戴。

- **增强免疫力**:保证7小时睡眠、每日30分钟运动,多吃维生素C和蛋白质。

- **接种疫苗**: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建议接种最新新冠疫苗。

- **居家隔离细节**:分餐、通风、勤洗手,感染者单独使用卫生间。

五、未来趋势:高峰或在5月下旬见顶

专家预测,此波疫情将于5月下旬达到峰值,6月中下旬逐渐回落,不会影响高考。但需警惕夏季流感与新冠叠加风险,及时检测区分病原体。

新冠从未消失,但科学防护可有效降低风险!转发提醒家人:口罩别摘太早,有症状早检测,高危人群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