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学3名学生放弃清北转而填报他校热门专业,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校一名老师因学生未填报清北,在微信群内发表不当言语,后学校介入,老师检讨道歉,学生按意愿完成志愿填报。
在传统观念里,清北作为国内顶尖高校,一直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考上清北似乎就等同于拿到了未来成功的入场券。然而,这3名学生却打破常规,放弃清北选择他校,这种做法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是一种理性的抉择 ,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个体考量。
从专业适配角度来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差异,清北虽整体实力强劲,但并非所有专业都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比如清北的本科招生专业中,也有部分在学生及其家长眼中不那么好找工作的专业。而他校的一些热门专业,在专业实力、行业资源、就业前景等方面,可能更符合学生对未来的期望。这3名学生放弃清北强基计划中的冷门专业,选择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正是基于对自身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深入思考。
从教育评价体系层面来说,部分地区对高中学校及其教师的评价陷入"唯清北论"误区,将一所学校考取清北的人数作为衡量该校当年高考成绩的主要指标。这种功利化与单一化的评价体系,使得学校和老师过度关注清北录取人数,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事实上,历年来"两院"院士的本科毕业学校极其分散和多元,并非都来自清北等名校。这充分说明,高校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并非终点,学生未来的发展不能仅取决于学校的名气。
此次事件中,3名学生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这不仅体现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也反映出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社会和学校也应尊重这种多元选择,摒弃"唯清北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助力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