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颁奖礼的聚光灯下,朱一龙手捧金熊猫奖杯,笑容谦逊又真诚:"我爱成都,也爱这里的熊猫和美食!"9月13日晚,第二届金熊猫奖电影单元颁奖现场,他凭借《河边的错误》里刑警"马哲"一角,摘得最佳男主角,这是他职业生涯第9座影帝奖杯,更让他成为85后男演员中首个集齐金鸡奖、百花奖、金熊猫奖的"大满贯"得主。

国际舞台上的华人突破

金熊猫奖绝非普通奖项--覆盖全球126个国家,征集超5000部作品,近半数评委是国际影人,权威性和国际视野都分量十足。此前首届最佳男主角由《波斯语课》的国际演员纳威尔·佩雷兹获得,而朱一龙此次获奖,是金熊猫奖设立以来,首位中国演员拿下该奖项,这意味着中国演员的表演艺术,真正得到了国际评审体系的认可。

为角色拼尽全力的"马哲"

《河边的错误》里的刑警队长"马哲",是个卷入悬案后逐渐精神崩塌的复杂角色。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里说,他的表演"极具深度,在心理层面展现出丰富层次,用艺术表现力为影片赋予了顶级价值"。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朱一龙的付出藏在细节里:提前半个月扎进刑警队体验生活,先增重30斤再减重20斤;寒冬里带着病反复下河拍戏份,就连除夕夜,也只吃一个饺子保持角色状态。这份投入不仅打动了评委,还得到原著作者余华多次公开称赞,说他"精准还原了角色的精神困境";法国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更将影片评为"年度华语十佳",称他的表演是"东方寓言式演绎"。

24小时里的"双向奔赴"

谁能想到,获奖前一天,朱一龙还在沈阳--他要参加抗美援朝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因为在《志愿军:存亡之战》里饰演教导员"李想",这场仪式对他而言更添一层特殊意义。

9月13日上午,他刚出席完烈士遗骸安葬仪式,下午就紧急飞往成都。时间太赶,他错过了红毯,匆忙入场时的步伐还被网友调侃"像赶去开会的领导",但终究没耽误登台领奖。

站上领奖台时,他特意感谢了导演魏书钧、摄影师程马、原著作者余华,还有一直支持他的观众:"金熊猫是对话世界的桥梁,让我感受到包容与开放。能在这里被看见,特别荣幸。光影不灭,我会一直探索下去!"

从"流量"到"实力派"的十年路

朱一龙的演艺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198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他,2009年靠电影《再生缘》出道,之后整整8年,演的大多是小成本电影和配角,一直没什么名气。

直到2018年《镇魂》播出,他一个月涨粉百万,一夜成了顶流。但他没被流量"困住",推掉了所有综艺常驻邀约,一门心思扑在演技上。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温柔又遗憾的"小公爷"齐衡,到《人生大事》里剃了寸头、学武汉话的殡葬师莫三妹,再到《河边的错误》里精神承压的马哲,他一次次突破自己,彻底摆脱了"流量小生"的标签,活成了观众认可的"实力影帝"。

九座奖杯背后的"双丰收"

如今加上这座金熊猫奖杯,朱一龙手里已经握有9座影帝荣誉--金鸡奖、百花奖、长春电影节金鹿奖、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主、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两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奖,还有北京电影学院奖表演奖,每一座都是对他演技的肯定。

票房上,他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目前是中国影史第4位累计票房破百亿的80后男演员,主演电影总票房已超97亿,真正实现了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丰收"。

前一天,他在沈阳烈士陵园,送英雄回家;后一天,他在成都颁奖舞台,捧起国际奖杯。24小时,从庄严的仪式到闪光的舞台,朱一龙用行动告诉所有人:演员的担当,是永远用角色说话,永远对表演心怀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