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钟声即将敲响,一笔关乎你钱包的"年终福利"千万别错过。2026年度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确认将于12月1日正式开启,这操作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一个不留神,本该到手的钱就可能飞走,甚至惹上税务麻烦。这份避坑指南,请务必收好。

子女教育的扣除,是许多家庭的"必选项"。父母双方可以协商,由一方全额享受每月2000元的扣除,或者平分各享1000元。关键在于,一个孩子的扣除总额全年绝不能超过100%。孩子毕业了,别忘记在个税App上及时更新教育终止时间,否则违规扣除将带来后续风险。如果孩子在海外读书,录取通知书和留学签证等证明材料必须上传备查。

继续教育的扣除,时间点至关重要。自学考试的报名月份并非扣除起点,必须取得第一门课程的合格证书,建立考籍档案后,才能开始享受每月400元的定额扣除。这个福利的享受期限最长不超过48个月,同一学历的继续教育,别想无限期"薅羊毛"。

住房问题上的扣除,最容易让夫妻双方"踩雷"。首套房贷利息,夫妻二人只能选一方享受100%的扣除,另一方无权填报。更大的禁忌是,夫妻俩在同一纳税年度内,绝对不能一边享受房贷利息扣除,一边又申报住房租金扣除,这是政策明令禁止的。即便夫妻俩在同一城市租房,也只能由承租人一方填写。

赡养老人,体现的是孝心与责任。非独生子女的纳税人,切莫抱着侥幸心理按独生子女身份填报,哪怕兄弟姐妹没有赡养能力,你也不能独占扣除额度。只有在兄弟姐妹全部去世的情况下,你才能从次年起按独生子女标准扣除。被赡养人的身份也有严格界定,必须是年满60周岁的父母。子女健在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即便年过花甲,也不符合赡养扣除的条件。

对于家中有3岁以下婴幼儿的父母,每月2000元的定额扣除同样需要合理分配。父母可以选择一方全额扣除,或者双方各扣50%,比例总和不能超标。这个扣除方式一旦选定,一个纳税年度内无法更改。

每一项扣除政策的背后,都是国家对民生的精准关怀。正确填报,不仅是合法节税,更是对国家政策的善用。花几分钟时间仔细核对,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这笔"退钱"的惊喜,才会稳稳落入你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