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美国多次"放鸽子"之后,韩国与美国的关税谈判终于有了结果。

日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已与韩方达成关税协议。根据协议内容,韩国将对美实行"零关税",市场完全对美开放,毕竟大量进口包括汽车、农产品在内的美国产品。

【特朗普宣布与韩国达成关税协议】

而除了这样的"常规"内容之外,韩国还额外向美国"上贡"了一大笔钱。路透社报道称,韩国将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用于由美方拥有并控制的投资项目。另外,韩国还将采购价值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或其他能源产品。特朗普也透露称,韩国同意额外投资一笔"金额庞大的资金",但未具体说明数字。

值得关注的是,在宣布关税贸易达成的同时,特朗普还宣布:韩总统李在明将在"未来两周内"到访白宫。法新社报导,这将是自李在明于6月就任以来,双方首次会晤。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在明此次访美的"邀请函",更像是韩国花重金换来的结果。要知道,自李在明上任以来,特朗普对他的态度一直不温不火。

比如,在李在明当选的次日,白宫罕见地发布了一则声明,暗示李在明上任是"中方干预"的结果,这一表态无疑在向首尔"敲打"。

而且按照惯例,新任韩国总统就职后,美韩通常会在一个月内敲定元首会晤行程,但这一次却迟迟未能成行。相比之下,美日在达成关税协议之前,日本首席谈判代表先后八次访美,还专门安排了一次首脑会谈。

另外,自7月以来,韩国更是频繁被美国"放鸽子"。比如本月21日,韩国国家安保室长魏圣洛按计划赴白宫参加会晤,却临时被告知因特朗普与鲁比奥会谈超时,美方无法接待。紧接着第二天,美方又称依旧无法安排面对面会谈。

【李在明即将在近期出访美国】

7月24日,美国甚至以贝森特行程临时调整为由,突然取消了原定次日举行的韩美"2+2"财经会谈,而这一通知是在韩国财政部长登机前仅一小时才发出的。

在这种情况下,李在明能被邀请去白宫出访,显然是付出代价的,而且这个代价还不小。从白宫透露的信息来看,此次韩国向美"上贡"的资金加起来有4500亿美元。要知道,4500亿美元对韩国而言可不是个小数目,几乎是韩国年度预算的80%。

那么,韩国花这么大价钱为李在明换一张出访邀请函,真的能救韩国的"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特朗普已经宣布将对韩征收15%关税,这个数字短期内不会再有变动。对于韩国来说,15%虽然已经比预想的好不少,但还是会对韩国经济造成极大冲击。

我们都知道,韩国的经济命脉几乎完全系于出口。其国内市场体量有限,消费能力不足,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外需拉动。而出口结构也极其单一,汽车、半导体、化工品占据了近七成份额,其中部分领域对美依赖度极高。例如,其汽车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约三分之一,一旦关税壁垒加高,这些支柱产业的利润空间将被大幅压缩。

再加上韩国将在汽车、农产品领域完全对美开放。这意味着,美国产品将大举涌入韩国市场,冲击本土车企和农业。出口赚不到钱,内需又被外来竞争挤压,这种"双重挤压"足以让韩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韩国抗议者反对特朗普关税政策】

换句话说,韩国这笔4500亿美元的巨额投入,看似换来了一次"外交突破",实则是在用国家的经济命脉"讨好"美国,长此以往,不仅无法真正化解经济困局,反而可能让韩国陷入更深的结构性风险。

事实上,对于韩国的困境,中方早有提醒和"预言"。

不久之前,韩外长曾和中方外长王毅通话,电话中王毅外长话说得很直白:"中韩关系要稳定、可预期,避免摇摆。"如今看,这句话更像是一种预警。

作为美国在亚太的重要盟友,李在明此行访美势必会触及涉华议题。特朗普历来喜欢把盟友"绑上对华战车",如果李在明顺从,美国或许会满意,但中韩关系必然受损。而韩国一旦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将会直接动摇其出口支柱产业。要知道,中国仍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占其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这种情况下,王毅的"预言"其实就是在提醒:如果韩国继续一边倒地向美国靠拢,中韩关系可能会再度出现"冷对冷"的局面。

一句话总结:韩国要想真正走出困局,必须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点,而不是一味"跪得彻底"。王毅的提醒很直接:做生意可以,做墙头草不行。如果韩国方面听不进去,那么"4500亿美元换来的一次访美",很可能只是中韩关系下一轮紧张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