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上162名旅客有条不紊地下了飞机,那架涂着十五运会彩绘、登记号B-658W的C919"大美湾区"慢慢滑过水门,接受了机场的水礼。有人掏出手机拍照,有人鼓掌,气氛不过分热闹,但很真实、很接地气。

飞机一停稳,旅客按顺序从廊桥走出来。地勤在跑道边挥手指挥,行李按流程被搬上车,保安和航司人员在航站楼门口守着迎候。当天这趟回程是分配给C919的几个班次之一,机组和地面团队配合得挺默契,下机与地面转运都没有出什么岔子。几张航班的照片被本地媒体和乘客发到社交平台,评论里多数是那种"哎,家门口也能坐国产大飞机了"的惊喜。
把视角拉宽点看,南航把国产机放到广州-宁波这条线,不只是走个过场。宁波-广州是宁波机场的主干线之一,航班排得紧、乘客流动量大,把C919放在这种"高频线"跑,就是想在真实的客流环境里把飞机跑起来、把数据攒起来。最初的投放安排是每天两个班次轮换,一班上午、一班下午来回覆盖。去程从宁波出发的两个时段是11:10和14:40,抵达广州大约在13:40和17:15;回程从广州出发是8:20和11:55,分别在10:20和13:50到宁波。常坐这条线的旅客可以根据时间段挑着走,有些人还挺在意这条"甬穗快线"的小便利--专属值机柜台和专用安检通道,把行程流程弄得顺手些。

说到机型配置,这架C919按国际适航标准造的,旅客坐起来还能感觉到工科味儿。舱位是164座,三舱布局:8个公务舱位,18个明珠经济位,剩下138个是经济舱。座椅是定制的,全舱都装了个人充电口,朝着舒适和便捷在走。很多乘客一上机第一件事就是找充电口--现在手机、平板都离不开电,这点做得到位就赢了一半好感。
为了确保首批商业航班平稳运行,宁波机场和航司在背后做了不少功课。机位停靠、引导车位、廊桥对接、航油补给、配餐调度、货物装卸,每一项都有一张清单,谁负责写得明明白白。地面团队在航班到港前做了好几次演练,登机口流线、安检分流、行李装卸这些流程都练熟了。航司内部对各个环节也强调了"高标准、严要求",遇到突发情况有备用方案。这些工作对日常来说是常规操作,但在首航这种关键时刻,大家更谨慎,也更有意识地把每一步做细做稳。
把放国产飞机放到热门航线上,还有个直白的出发点:让更多旅客在日常出行中体验国产飞机。宁波的旅客能更早、更频繁地碰到C919,不用跑到特殊场合就能试坐;机场借机把流程磨合好,为后面把C919常态化放到更多航线做准备。现场的工作人员表情都挺职业,不敷衍但也不做作,就是那种按部就班把事做好的人样儿。
细节有好多。登机时有人专门问空乘"这是国产飞机吗?"空乘简单回了一句,然后顺手演示座椅怎么调、充电口在哪儿。地面那边,送行的人在停机坪远处挥手,摄影师捕捉到水门下喷出的水花在阳光里闪光。机场里有调度人员对同事说,如果后续运行平稳,C919会被安排到更多干线轮换,目标是让国产机覆盖更多常旅客常走的航线。
这次首航在数据和体验上都留下了记录。航班号、时刻表、机型登记号、座位构成、地面保障流程--这些在运营里都经受了验证。乘客的即时反馈也被收集:有人提到座椅的软硬度,有人说充电口的位置觉得方便,有人反映舱内照明可以更柔和些。航司把这些意见当作改进的素材,会在后续运营中逐条消化掉。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平常不太在意机型的乘客这回开始盯着机票上写的"C919",朋友圈里出现了不少"第一次坐国产大飞机"的晒图,配文很朴实,常见的词是"挺稳"。
从地面保障到乘客体验,这趟航班没有大张旗鼓的庆祝,也没有糟糕的插曲,就像一件事按计划完成了。机场那边的人手一直在跟进行李卸载、清洁检查、下一波乘客的值机流程;航司内部也在看运行数据,准备做进一步的评估。机场里的摄影爱好者把"大美湾区"的彩绘拍得很有感觉,那幅画在阳光下不过分抢眼,反而给飞机增加了辨识度。
还有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小事儿也挺暖心。空乘在机舱里遇到有点紧张的旅客,会多问两句,耐心示范安全带用法;有小孩子的家庭,空乘会额外留意行李放置位置,尽量不让家庭出行因为空间问题变得手忙脚乱。地勤有时会牵着行李箱快步走,和乘客眼神交流里是那种"别担心,我在"的感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对乘客体验的影响其实够真切。
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的反应也比较接地气。有人发的图下方评论多是"挺稳、座位还行、充电口方便",还有人感叹"以后回家路上方便了"。当然也有比较专业的声音,关注机型性能、航线布局、未来投放计划这些话题。机场和航司把收到的反馈分类记录,技术和服务团队会对可改进项列清单,逐项处理。
这趟运行把一些制度性的东西也敲定下来:比如今后如果在高流量时段再投放C919,需要提前多少天做调配,备用机的准备流程,以及在突发情况下的乘客安置预案。那些在后台忙的人把这些流程当例行公事,但在首航时刻,它们都变成了必须稳住的节点。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但在这种重要节点上,大家都能体现出职业素养--动作利索,沟通到位。
在航站楼附近,有人低声说了句"终于在家门口见到国产大飞机了",声音不大但有重量。对于某些旅客来说,这就是一次平平常常的出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是一种被贴近的技术感和国家制造力的体现。飞机被推入机库、登机口慢慢收起,摄影师还在那儿记录最后几张镜头,水门的水花在地面映出一道弧线,阳光照在机身上,不是特别耀眼,但足够让人记住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