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11月24日,3艘货轮分别开完两个粮食港口,两个装大豆,一艘装高粱。装载完毕后即刻启程运往中国。3艘船同时装货--而且是大豆 + 高粱这种对华出口主力作物,这是市场对政策风向的即时反应。

粮食贸易特别敏感。只要中美释放一点"降温"信号,美国出口商就会立刻抓机会装货,因为价格波动大,窗口期短,农民和出口商等不起慢慢谈。所以船一开动,说明市场判断"没必要等了,可以发货了"。

同日,美国农业部长布鲁克·罗林斯确认了这一消息,称接下来两个时间内,政府将公布对美国农民的援助计划,以及中美大豆采购协议,他还透露,整份协议即将在最近几天签署。

美农业部长这时候出来发声,就是要稳住农民情绪。这说明美国农民的压力正在爆表。美国农业联合会用"迫在眉睫"一词来形容中国拒买美豆,对美国农民造成的巨大压力。意思是再拖,农户会逐一破产。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中美通话一结束,美方货船随即开动,全速赶往码头装大豆。

除了大豆外,美方近日在对华芯片出口这块也有了松动迹象。日前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表示,对于向中国出口英伟达H200这件事,特朗普将亲自拍板。这意味着美方可能在放松对部分更高端 AI 芯片出口的限制。这对英伟达来说是绝对的重大利好,毕竟高端 GPU 出口给中国利润非常高。

说H200,就不得不提美国对华出口的阉割版芯片H20。表面上叫同一代产品,实际上性能被砍得服服帖帖,就是为了在"不违反出口管制"和"不想丢掉中国市场"之间打个擦边球。

英伟达既要满足美国政府的出口限制,又不想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 AI 芯片市场之一,于是就做了一个性能被强行阉割、但"勉强合法可卖"的版本。这是典型的:它既不想让你强,也不敢放弃你。

如果 H200 对华开放,那么它在显存容量 +带宽方面对比 H20大概提升约 40%-50% 或以上。因此如果 H200 真对华开放,那将比 H20强很多。尤其是在大型 AI 模型训练和推理上的性能提升可能是质变,而不仅是量变。

如果美方真的放开 H200,对华算力短期确实是利好。但另一方面,必须保持清醒:美国不是突然"良心发现",而是出于利益考虑和对华市场的依赖。对我们来说,出口许可随时可能再收紧,本质仍然控制在别人手里;如果算力核心继续依赖英伟达,就会在关键节点遭遇"被卡脖子"的风险。总之,拿到 H200 可以用,但不能当未来押注。能用,是为了争时间;不依赖,才是争未来。

其实,无论是 H200 还是美国大豆,本质都在说明同一件事:当下的中美关系进入了典型的"边打边谈"阶段。该压的地方,美国一样不会手软:芯片限制照旧、科技围堵照旧,规则框架没松动。但该做生意、该稳住国内产业链的地方,它也不能停:大豆、玉米、高粱必须卖给中国,不然农民马上反噬政府;英伟达必须想办法继续对华出货,不然直接丢掉全球最大市场之一。

所以中美之间不能说是彻底对抗,也不是彻底和解,而是现实利益驱动下的"你推我挡、边博弈边合作"。打得很激烈,谈得也很现实。相互竞争,但谁都离不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