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俄代表在沙特阿拉伯完成了新一轮会谈。相比于过去一个多月以来的毫无建树,这次美俄谈判,可谓成果颇丰--

一方面,特朗普"部分"实现了他主导俄乌前线停火的愿景。会谈结束后,俄、乌相继发表声明称,接受所谓"互相停止袭击能源设施"的决定。

另一方面,美国代表团用一定程度的妥协,挽回了在"黑海协定"中去意已决,并且已经"退群"近两年的俄罗斯。

综合克宫、白宫的相关报道来看,美俄在经过12轮的漫长谈判后,大致达成了以下三项协议:

第一,俄罗斯方面的让步,即以书面的形式正式承诺,停止在黑海范围内的"一切进攻性行动。"

第二,白宫方面做出妥协。他们在相关通报中表示,俄罗斯已经同意在黑海停火,作为回报,俄罗斯获得了"审查所有进出敖德萨地区港口进出船只"的权利。

  1. 同样是美国人的让步,他们承诺将在俄罗斯的食物、化肥等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时为其提供便利。换句话说,美国在针对俄罗斯的全面孤立和制裁方面,已经出现了松动。

美俄达成协议皆大欢喜,那么哪个国家在这项被称作"黑海倡议2.0"的协议中深受其害呢?毫无疑问是乌克兰。

因为黑海如果真的停火,那么乌克兰海军在该地区所做的努力,很有可能因为这一协议沦为"无用功"。

按照美国退役中将罗伯特的说法,乌克兰好不容易用导弹和无人机把俄海军势力从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的基地赶走。

可一旦停火协议生效,意味着俄罗斯海军可以卷土重来,继续在这个基地布置海上力量,威胁乌克兰领土安全。

除了乌克兰之外,中国也被美俄联袂达成的最新协议给"分了蛋糕"。

众所周知,由于美国及其盟友在俄乌开战后对俄罗斯的全面封锁,中俄这两个"同病相怜"的国家,在政治、外交上越走越近,这就导致了俄罗斯在经济上对我们的依存度也跟着水涨船高。

但随着美国释放出对俄制裁"松绑"的信号,这意味着俄罗斯很可能在未来出口贸易中拓宽销路、进口时也有了更多选择,不是非要跟中国做生意不可。

不仅如此,"黑海倡议"的重新签署,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乌之间的资源贸易。

2023年7月以来,乌克兰依托"黑海粮食贸易协定"的达成,通过敖德萨港口建立起一条稳定运作的海上贸易路线,用来对外出口粮食、铁矿石和黑色金属。

而这些资源,最终有很大一部分以颇为低廉的价格,流向了中国。现在美俄协议重新达成,意味着黑海范围内势力的"大洗牌"已然不可避免,乌克兰费劲千辛万苦建立起的贸易通道,自然也就烟消云散。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美俄谈判取得进展之际,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周二访问莫斯科期间,发表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讲话。

他明确表示,中国和俄罗斯是"永远的朋友,绝不是敌人"。 这一表态不仅是对当前中俄关系的强调,也是在美俄关系出现缓和迹象的背景下,向外界释放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还对华盛顿与莫斯科关系正常化的迹象表示欢迎。这表明,中国外交并不希望陷入单纯的对抗思维,而是愿意看到全球局势的相对稳定。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美俄协议不会有所警惕。正如前文所述,美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俄的贸易粘性,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与乌克兰的资源贸易。但从王毅的表态来看,中国对当前局势仍持冷静态度,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会掉以轻心。

那么,"虽然美俄无意针对中国,但是损失无法避免"的结局,已经注定了吗?未必。一方面,俄罗斯虽然承诺黑海停火,但他们"真正"的停火条件,特朗普很难满足。

俄外长拉夫罗夫近日表态称,想要俄罗斯完全遵守协定,美国政府必须答应以下三大条件:取消对俄罗斯金融贸易领域的所有制裁和限制,并让俄罗斯重新加入SWIFT系统;取消对俄罗斯农机出口的所有制裁和限制;取消对所有悬挂俄罗斯船只在港口服务方面的限制。

光是这一连串的"取消限制"足以让特朗普头疼很久,让所谓"黑海贸易协定"陷入争议。另一方面,即便美俄达成协议,要让俄乌两国完全遵守相关协定,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实际上,俄乌在这轮和平谈判中达成的"互不袭击能源基础设施协议"直接在签署的第一天就被打破了:

比如当地时间3月27日,俄国防部对外表示,乌克兰军队炮击了布良斯克地区的一处变电站。在协议达成至今的几天内,俄乌双方像这种打破约束的行动,可谓不胜枚举。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美俄所谓"黑海协定"看起来挺坚固,实际上却颇为脆弱。

当然,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因为现在不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没有放弃和谈的迹象。这也意味着中国的"蛋糕"随时有被分走的风险。如何在美俄"夹击"之下保证己方利益?这是中国在短期内急需解决的外交、外贸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