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九月十八,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它就像一位信使,告诉我们秋意已尽,寒意渐浓,万物开始进入"藏"的阶段。在古代,立冬可是个重要的节气,帝王会举行"迎冬"仪式,民间也有祭祀祖先、备办冬衣的习俗,这些都是人们顺应节气、祈求安康的体现。老辈人常说"立冬补冬,补嘴空",经过一秋的消耗,冬季正是养精蓄锐的好时候。今日立冬,牢记"吃三样,防三事"习俗,顺应节气安康入冬

一、吃三样
1、吃饺子
在北方,立冬的餐桌C位非饺子莫属,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老话流传。为啥立冬要吃饺子呢?一来饺子形似耳朵,老辈人觉得这天吃了,冬天耳朵就不会受冻;二来饺子馅料丰富,能把多种营养包在一起,正好对应"补冬"的需求,而且热腾腾的一碗下肚,浑身都暖和,特别贴合立冬御寒的需求。

食材:中筋面粉500克、温水250毫升(根据面粉吸水性调整)、猪肉馅300克(肥瘦比例3:7口感更佳)、白菜1棵、大葱1根、生姜1块、生抽2勺、老抽1勺、料酒1勺、香油1勺、盐适量、十三香少许、食用油2勺。

做法:1、面粉倒入盆中,加少许盐增加筋性,慢慢倒入温水,边倒边用筷子搅拌成絮状,然后下手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保鲜膜醒面30分钟;2、白菜洗净后切碎,加少许盐腌制10分钟,挤出水分备用;大葱和生姜切末,放入猪肉馅中;3、肉馅中加入生抽、老抽、料酒、十三香、盐,朝一个方向搅拌上劲,再加入白菜碎和香油,拌匀成馅料;4、醒好的面团分成小剂子,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饺子皮,取一张皮放入适量馅料,捏出自己喜欢的褶皱造型;5、锅中加水烧开,放入饺子,水开后加三次凉水,待饺子浮起熟透即可捞出,搭配醋和蒜泥食用更开胃。

2、品黄酒
立冬一到,中国黄酒之乡浙江绍兴就进入了"冬酿"的黄金时节,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了2500多年。老绍兴人说"冬酿黄酒最养人",因为冬季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平缓,能让黄酒发酵更充分,而且此时的鉴湖水清澈甘冽,用它搭配优质糯米酿造,出来的黄酒香气醇厚、口感绵长。黄酒性温,有舒筋活血、驱寒暖胃的功效,正好契合立冬后驱寒的需求,鲁迅就曾在文中描写过绍兴人"咪咪嘬嘬"细品黄酒的场景,讲究的就是这份慢生活的惬意。

食材:绍兴冬酿黄酒1瓶、话梅5颗、姜片3片、枸杞少许(可选)。
做法:1、准备一个小砂锅或玻璃壶,放入话梅、姜片,加入适量黄酒,酒量根据人数调整,一般每人150-200毫升为宜;2、小火慢慢加热,煮至黄酒微微冒泡即可,不要煮沸,以免酒精挥发过多影响风味;3、如果喜欢甜味,可加少许冰糖调味,最后撒上枸杞,倒入杯中趁热饮用,暖身效果翻倍。

3、食甘蔗
在潮汕地区,立冬有吃甘蔗的习俗,还流传着"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从现代角度看,甘蔗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给牙齿补充营养,而且水分充足,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冬季气候干燥,吃点甘蔗正好能缓解不适。除了直接啃食,南方人还喜欢把甘蔗做成糖水,甜甜暖暖的一碗,下肚后浑身都舒服。
食材:甘蔗1段(约500克)、马蹄10个、玉米1根、胡萝卜1根、冰糖适量(可选)、排骨200克(可选,做咸汤用)。

做法:1、甘蔗去皮后切成3厘米长的段,再从中间劈开;马蹄去皮洗净,玉米切段,胡萝卜去皮滚刀块;2、若做甜汤,将甘蔗、马蹄、玉米、胡萝卜放入砂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根据口味加冰糖调味即可;3、若做咸汤,先将排骨凉水入锅,加姜片和料酒焯水,捞出洗净后放入砂锅,加入其他食材和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二、防三事
1、防寒冷侵袭
立冬后气温骤降,寒风容易侵袭人体,尤其是腰背部、腹部和脚部这些部位,一旦受寒,很容易引发感冒、关节痛等问题。出门时要注意添衣,穿厚一点的袜子和保暖鞋,老人和小孩可以戴帽子、围巾,避免头部受寒。晚上睡觉时要盖好被子,别让腰腹部露在外面,保护好肾阳这个"人体动力源"。

2、防情绪低落
冬季昼短夜长,日照时间减少,很多人会出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情况,这其实是生物钟受影响导致的。想要缓解这种情况,除了多晒太阳,还可以多和家人朋友交流,适当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听音乐、养花等。饮食上也可以吃些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燕麦、红薯等,能帮助改善情绪。

3、防过度劳累
冬季是"藏"的季节,身体需要储存能量,所以要避免过度劳累。有些人觉得冬季要多运动才能保暖,就进行高强度锻炼,导致大汗淋漓,这其实很伤身体,因为"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会耗散阳气。所以运动要量力而行,也不要长时间熬夜或加班,让身体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立冬不是结束,而是万物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开始。愿大家都能跟着节气的脚步,好好照顾自己和家人,在这个冬天养出好身体,待到春来,元气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