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以色列国防军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发动"斩首式"空袭,总统府、国防部大楼等核心目标遭精准打击。戏剧性的是,叙新总统朱拉尼因临时外出躲过一劫,但这场袭击仍让整个政权"惊出一身冷汗"。

冲突导火索:德鲁兹人"倒戈"与以色列的"护短"逻辑

事件源于叙利亚南部苏韦达省的德鲁兹人武装与政府军的对抗。朱拉尼政权派兵镇压当地自治势力后,德鲁兹人公开升起以色列国旗寻求庇护。以色列以此为借口,先炸叙军南下装甲部队,再空袭首都核心设施,宣称"保护兄弟族群"。叙卫生部数据显示,袭击致3死30伤,国防部大楼严重受损。

美国尴尬:停火呼吁遭"阳奉阴违"

特朗普政府紧急呼吁停火,甚至施压以色列,但以方表面敷衍、实则变本加厉。分析指出,美国既想维持朱拉尼政权这枚"棋子"平衡中东局势,又不愿得罪铁杆盟友以色列,最终陷入"两头落空"的境地。

朱拉尼的"淡定"与背后的"神秘靠山"

空袭后,朱拉尼罕见沉默,既未强硬反击也未公开谴责。有舆论猜测,其"稳坐钓鱼台"的底气或来自美国暗中支持--此前朱拉尼曾获特朗普接见,且叙政权更迭过程中,美俄土等势力均未直接干预。但以色列此次行动,显然在试探美国对叙政策的底线。

中东困局:族群矛盾叠加大国博弈

这场冲突本质是以色列"以打促谈"的地缘策略,通过军事威慑迫使叙军从南部撤军,同时强化对德鲁兹人的控制。而美国的"失声"暴露其对地区盟友的控制力下降。随着朱拉尼政权被迫与德鲁兹人停火,中东棋盘上的多方角力或将持续升级,和平依然遥不可及。

网友辣评:

"以色列这是在'教叙利亚做人',美国的面子碎了一地!"

"朱拉尼能活下来,说明背后有人在操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