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就是在掩耳盗铃,自己糊弄自己。

据报道5月14日,印度官方封禁了新华社和《环球时报》在社交平台 X 上的账号。

原因是这两家中国媒体发了和印巴之间的军事冲突有关但 "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

新华社援引巴军方消息,说击落了三架印度战机,《环球时报》也跟着转发了这条消息,结果这一下子瞬间让印度破防了。

印度官方直接喊话表示:媒体不先核实消息来源就传播这种内容,没责任感,也缺新闻道德。

印度驻华大使馆更是在X平台上给《环球时报》留言强调:发这种假消息之前先把事实弄清楚,再查一查消息是从哪儿来的。

虽然封禁不到24小时,印度官方就把《环球时报》的账号给解禁了,但新华社的账号仍处于封禁状态。

这次印巴之间的军事冲突虽然时间不长,但全球媒体都高度关注印巴双方的战损情况。

巴基斯坦方面表示,巴空军用中国的歼 - 10C战斗机,击落了包括3架法国制造的"阵风"战斗机在内的多架印度战机。

法国和美国的官员也对媒体透露,至少有一架"阵风"被击落了。

所以真正让印度焦虑破防的,是新闻传递的消息让印度空军丢了面子。

战机是从西方买来的,飞行员是自己国家的,结果飞机起飞后连一场胜利都没打下来。

这不仅在国际上丢了面子,在印度国内也打击了大家的信心。

印度怕把这件事闹大,担心国际舆论发现后,以后印度在边境和南亚地区的底气就没了。

于是,对内印度举行了为期10天的胜利宣讲活动,对外就一纸封号令。

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消息都是引用其他国家官方发布的,并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

印度自己也拿不出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这些消息是假的。

所以封禁完账号后,印度又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说这么做是为了 "严格维护信息安全"。

说好听点是维护信息安全,说不好听印度就是在搞信息封锁。

与此同时,5月11日,中国民政部发布了第580号公告,对藏南地区的27个地方都起了官方的正式名字。

这是从2017年以来,中国第五次命名,这些名字可不只是随便做个记号,而是在明确告诉大家,

中国对这些地方拥有主权。

并且在国际法方面,有个大家都默认的习惯。

就是哪一方能一直稳定地用自己的地名、发布官方消息,哪一方就在主权争议里更有优势。

所以中国在藏南地区起了官方名字,不只是管国内的行政事务,更是在国际上确立中国在藏南地区的话语权。

给地方起名字,说白了就是 这个地方"谁说了算" 。这一下子又让印度破防了。

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上地图上标注藏南地区时,大多数都是照着印度的标准来的。

哪方的命名被采用,哪方的说法能出现在地图上、写进教材里、录入联合国数据库,这事儿早就不只是简单的地理问题了。

而是法律、外交、和战略层面。

自从1947年英国从南亚撤走后,印度厚着脸皮把英国殖民者留下的地盘当成自己的了,其中就包括中国藏南地区。

藏南地区位于西藏的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面积达到9万平方公里,比重庆市的面积还大。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中国就把藏南地区像达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这些重要城镇都拿回来了。

但后来因为后勤补给等问题,我国主动撤到了麦克马洪线附近,结果印度又趁机偷偷占了藏南的六个县。

所以藏南地区有6.8万平方公里土地目前是被印度非法占据的。

这一次,中国选在印巴刚停火、印度军心不稳之时推出第五批地名,这个时机拿捏得刚刚好。

这几年,印度为了尝试争取国际支持,又是修路、建隧道、驻军、还让拉美英法国家访问藏南地区。

但中国没跟他们吵架,而是用了更理智,更稳妥的办法。

每年都按程序发公告。

把藏南的行政归属、历史渊源、语言特点和民族构成都梳理清楚,然后用具体的地名把这些东西固定下来。

这些地名不仅放进了中国的官方地图,还同步发给了联合国负责地名的机构和谷歌地图的数据供应商。

中国一点一点地把藏南地区的给夺回来。

这事看着没闹得沸沸扬扬,但实际效果很明显。

尤其是在国际法的规则里,这种 "一直持续标注地名" 的做法,以后会成为边界谈判和主权认定的重要证据。

所以,中国刚公布新地名,印度外交部马上急眼了。

立马发表声明,反对中国在藏南地区搞新一轮 "地名标准化"。

印度外交部还在官方声明里强调:我们发现中国一直想给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地区(中国藏南)给起名字,这做法简直荒唐透顶。

我们坚持自己的立场,坚决反对这种行为。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表示:这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

中方的这13个字,简单、直接、不容置疑。不仅是说给印度听的,更是说给全世界听的。

这是中国自己的事,不需要别人来指手画脚,你再怎么反对也没用。

藏南的问题,不会在一天内就能解决。

但藏南的账,中方是一笔一笔都记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