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资金面,还是情绪面上来看,A股指数点位已经接连几日不断走高。

截至8月18日,近6个交易日净买入925.63亿元。8月18日当天融资净买入额达393.24亿元,为历史第三高峰值纪录。

外资的热情也是很高,据高盛集团Prime Brokerage数据,全球对冲基金正以6月底以来的最快速度买入中国股票。

两融余额时隔十年再度站上两万亿,一度引发市场对于本轮行情是否阶段性到了顶部的讨论。但根据国金证券牟一凌的观点,他认为当下融资交易额的活跃正确的理解应当是盈利修复前期估值驱动行情下资金合力的特征之一。

每一轮市场繁荣期,似乎都会走出一个大的行业主线。在这个行业里,也会诞生几个引领未来发展的龙头公司。这一轮会是谁呢?

2015:互联网+开路

每一次技术变革的开始与演变,都能催生一批新兴力量的崛起。

比如,在那个遥远的2015年。关注市场的人,想必都不陌生。2015年前后的那段A股市场中,互联网+的表现成了市场关注的大焦点。那一拨,以电子和通信为代表的上游板块依然有不容忽视的绝对收益。

事实上,互联网

+并 非2015年前后突然爆发的,而是早在2010年iPhone4问世之时,就埋下了伏笔。

不过,彼时iPhone4刚出来时,大家的注意力还是放在移动互联网的上游,即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上。这是第一阶段比较确定性的发展方向。

iPhone4带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和渗透率快速提升。据兴业证券,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电子、通信设备为代表的上游行业于2010-2012年显著跑赢中下游应用板块。

别说当时,即使到现在,虽说市场偶尔会对苹果的新机吐槽,说它每次发布会都像挤牙膏。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全球智能手机领域的先驱股价不断攀升。日前,苹果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成了首家市值突破"三万亿美元"大关的上市公司。

十几年过去了,除了苹果,围绕智能手机产业的公司发展的都还不错。小米,这个靠性价比弯道超车的玩家,今年6月市值飙升至1.54万亿港元。

随着智能手机得到普及,上游智能手机产业链大大发展之后,移动应用领域的迎来了大发展前景。

兴业证券研究发现,谷歌、脸书等企业的移动广告收入于2012年显著提升,叠加苹果iPhone销量不及预期,不论是美股还是A股,"互联网+"行情里市场转为交易盈利弹性更大的中下游应用板块。

随着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叠加智能手机渗透率放缓,海量C端用户得以沉淀。在此背景下,手游、微信支付、今日头条、滴滴打车等各类APP相继涌现,这一现象也正式宣告移动互联网内容领域进入爆发期。

此外,移动互联网中下游的商业模式与商业逻辑,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与验证,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向也随之调整,从原本聚焦的上游智能手机产业链,转向并加大了对中下游软件应用企业的布局力度。

APP的应用边界到现在还在不断的更迭和推陈出新。比如,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以美团为代表的外卖平台的内涵和成长性还大有可为。

以美团为例,它目前的收入结构,正在从以低毛利的外卖业务为主,向更高毛利的零售业务倾斜,未来估值估计还会进一步得到释放。

除了技术的普及之外,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彼时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2021:新能源当道

2021年往后的几年里,新能源,尤其是新能源车发展迅速,成就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一批产业链上的公司股价。

严格来说,A股这一轮行情从2020年一直持续到2022年。这期间,新能源行业景气持续上行,光伏和新能源车等细分行业表现突出。机构也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持续加仓新能源。

这轮行情主要逻辑在于全球对能源安全关注,造就了全球市场对光伏与新能源车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由此推动新能源产业进入全方位发展的阶段。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步入高增元年。据中汽协统计,2021年1-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

到了2022年7月,比亚迪发布上半年销售快报,新能源车销量达64.14万辆,同比增长315%,高于特斯拉56.5万辆的销量,成为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

光伏领域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太阳能装机容量近年来持续攀升,全球占比始终稳定在30%这一高位水平。

政策支持叠加海外能源结构转型的浪潮,促进了新能源行业基本面的回暖。据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业绩从2019年的负增长状态,迅速回升至13.7%的正增长区间,其ROE(净资产收益率)相较于全A非金融板块展现出显著优势。

这一轮中,比亚迪、宁德时代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龙头,直到今天发展态势依然不错。

2025:AI时代?

2022年末,ChatGPT的横空出世给未来科技的发展定好了方向,AI(人工智能)叙事成为全世界的关注焦点。在本轮AI浪潮的风暴中心美股,科技7巨头成了直接受益者。

AI热潮下,这些科技巨头们大力加码资本支出。据国金证券,2021至2024年,科技股的平均资本支出增速达到18%,这一水平已超过90年代11%的均值。在ChatGPT的影响下,很多大厂开始做大模型。

AI时代,算力既是底座,也是根基。因此,全球算力需求高增逻辑下,以光模块、AI芯片为代表的上游算力作为"卖铲人"显著受益,英伟达,这两年不管业务还是股价都相当强势,股价更是不断创历史新高。

这一时期,大家集中堆算力,搞大模型的第一阶段。而到了2024年下半年以来,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促使行业开始探索构建能够主动理解世界、思考问题并采取行动的智能实体(Agent)。

到了今年,Agent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全球科技巨头推出多款商业化产品,例如百度心响(通用场景)等,实现从"问答式交互"向"任务执行"的跃迁。因此,随着Agent及多模态加速发展,中游软件服务和下游应用领域开始多点开花。

AI的终极目标是落地到具体行业和应用场景中,才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然,它永远只是一个概念,对工业无法赋能。企业借助AI在物流、机器人、医疗、电力等领域开始密集探索应用。中央大力推进AI+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毕竟,这可是个大工程。

AI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提供算力与数据支撑;中游进行技术创新;下游实现应用落地。三者相互依存,中游赋能下游,下游需求反向驱动技术迭代与上游升级。

图片来源:网络

从股价表现上来看,兴业证券统计了一个AI细分领域的产业链涨跌幅(2023年-今年2月份)可以参考下图。

机器人应用领域,宇数科技等多家机器人企业开始实现商业化。软件领域, 2024年上半年科大讯飞 全球语音识别市场份额第一。其星火大模型在医疗、教育领域广泛落地,日均调用量超 50亿次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细分领域的公司,有望成为日后的龙头企业。

根据华泰证券的预测,2025年,全球AI市场规模或将突破5000亿美元。

毕竟,AI能赋能的领域太多太多了。就看看,哪些企业能够成为这一轮的龙头。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大叙事。每个时代,都会给你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