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六大战场"后,以色列又想开辟新战线,法国总统马克龙打抱不平,中方立场则一直很明确。那么,这次以色列又"盯上"了谁?在越来越多国家反对以色列吞并加沙的情况下,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战略目标还能否实现?

近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正致力于将冲突范围不断扩大,从加沙到约旦河西岸,从黎巴嫩到叙利亚,再到也门和伊朗,都在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范围之内。即便已经打出了"六大战场",以色列似乎仍然不满足,还要在外交领域制造新的对立。

而这次他矛头指向法国。当地时间8月19日,一封提前泄露给媒体的信函显示,内塔尼亚胡指责马克龙的巴勒斯坦政策"是在为哈马斯加冕",还声称这种政策会刺激法国国内的反犹行为。他列举了从街头袭击事件到反犹涂鸦的例子,并且指控马克龙的呼吁等同于"鼓励恐怖主义"。

法国方面对此反应激烈,总统府直接回应称,这些言论"卑鄙"和"错误",巴黎方面还警告称,以色列的指控不会没有回应。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情况并没有止于口水战。有迹象表明,以色列外交部似乎正在考虑关闭法国驻耶路撒冷总领馆,这一决定最快将于9月作出。法国则强硬表态称,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双边关系将遭受严重打击。由此可见,这场文字争端正在逐渐演变为两国实质性的外交危机。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成了以色列攻击的对象。内塔尼亚胡不仅指责澳总理阿尔巴尼斯"背叛以色列",还在社交媒体上称他是一个"软弱的政客"。对此,澳大利亚内政部长托尼·伯克回击称,力量不是靠炸死多少人、饿死多少孩子来衡量的。这句话直指以军在加沙造成的大量平民伤亡,其中也包括数以万计的儿童。

这番交锋迅速升级为实际措施。以色列撤销了部分澳大利亚外交官在巴勒斯坦的派驻许可,而澳方则继续在国际场合呼吁加沙停火。可以看到,内塔尼亚胡在军事战场之外,还要同时在外交战线上对抗越来越多的国家。

如今,以色列的行动正在快速升级。在以色列安全内阁批准了内塔尼亚胡的"击败哈马斯"计划之后。19日,政府追加约90亿美元国防预算,并批准了名为"基甸战车2"的作战计划,准备向6万名预备役人员发出征召令。20日,以军宣布已经控制加沙城郊区,并开始进攻加沙城。发言人德弗林称,以军将加大对哈马斯的打击力度,目标是摧毁其地上和地下的全部基础设施。

而在战火和扩张政策的双重打击下,加沙的人道主义局势持续恶化。联合国机构的数据表明,自3月以来,加沙营养不良儿童数量增加了三倍。7月,有近1.2万名五岁以下儿童被确诊为急性营养不良,创下最高历史纪录。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均警告,如果不能尽快送入更多援助,那么加沙将面临更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在这种背景下,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不仅仅是带来"灾难",更会让地区陷入"永久战争的泥潭"。他与约旦和埃及领导人通话时,都认为应当立即停火,并加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作用。德国政府也表态,反对以色列吞并加沙的计划,并呼吁各方通过外交手段寻求解决。约旦副首相表态则更为尖锐,称以色列的袭击已经造成了"屠杀和饥荒",且正在扼杀中东和平的所有前景。

与此同时,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明确表态,坚决反对以色列占领加沙的任何企图。他强调,解决巴以问题必须依靠政治手段,必须落实"两国方案"。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努力,尽快推动停火和人道援助。

如果把这些情况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以色列之所以要在外交上对抗法国和澳大利亚,是因为军事战场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加沙行动导致大量平民伤亡,使得国际舆论逐渐转向支持巴勒斯坦。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需要通过强硬表态转移矛盾,把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统统贴上"反犹"标签,以便继续巩固国内的政治基础。换句话说,这是内塔尼亚胡为维持自身执政地位采取的一种策略。

只不过,在中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更多国家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背景下,以色列的战略目标是越来越难以实现。即便在军事上取得短期成果,也难以改变国际社会的总体趋势。以色列试图通过"基甸战车2"行动来彻底击溃哈马斯,但这必然伴随着更规模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和更强烈的国际谴责。长期来看,这只会让巴勒斯坦获得更多同情和支持,同时推动越来越多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