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圣保罗,政治学家马蒂亚斯·斯佩克托撰文指出,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宣布对印度和巴西--全球南方两大经济体--征收50%关税。他要求印度切断与俄罗斯的联系,尽管数十个国家维持着类似关系却未遭遇如此严厉的后果。他还要求巴西政府撤销对前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的指控,后者被控在2022年大选落败后企图发动政变。这些关税不仅是贸易措施,更是政治胁迫的工具,旨在通过经济压力重塑他国内外政策。
然而,当欧洲、韩国和日本在贸易领域多方屈从于华盛顿的要求时,印度和巴西正另辟蹊径。面对经济重压,它们没有屈服于恐慌而退让,而是积极反击--同时为激活历经多年培育的替代性伙伴关系争取时间。这种策略被政治学家称为"战略对冲"。这种生存策略虽能帮助各国对抗特朗普,却也为世界走向一个更分裂、更危险的局面铺平道路。
如今,华盛顿以盟友或对手的二元视角审视其外交政策。对新兴经济体而言,这实为虚妄之选。战略对冲意味着培育多重交织的关系网络,以避免过度依赖任何单一大国。可将其视为地缘政治领域的投资组合策略:正如投资者分散资产风险,国家则分散关系依赖。目标并非自给自足,而是保持行动自由。当存在替代选择时,任何单一伙伴都无法独断专行。
数十年来,巴西和印度不断完善此法。上世纪90年代,当华盛顿沉醉于单极霸权的"高光时刻"时,两国因对美国实力的深刻不信任,悄然构建其他关系网络。他们目睹美国弃谈不悦议题,豁免自身国际司法管辖,并将所谓的"基于规则的秩序"诠释为一句潜台词:"我定规则,你遵从"。 这并非意在证明美国邪恶,而是警示:即便是仁慈的霸权者终将滥用权力--新兴国家永远不能完全依赖美国。
如今,这些国家似乎觉得,自己对华盛顿的疑虑得到了验证,而分散风险的做法也获得了正当性。
在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冲击下,巴西出口商正加速推进与非洲、欧洲、中东及东南亚的伙伴关系。印度企业则为全球市场各类产品加速办理认证和监管审批。两国政府都重启了绕开华盛顿的贸易协定谈判。与此同时,一些欧洲国家也在努力实现贸易多元化,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这些市场虽无法完全替代庞大的美国市场,但足以让巴西和印度避免屈从于美国的要求。
巴西和印度的实践表明,只要愿意打好基础,战略性对冲即便在胁迫下也能成功。它们将抵抗定位为捍卫主权而非反美主义。数十年来,尽管面临华盛顿的压力,它们始终保持着外交渠道畅通。这虽是艰巨任务,却保全了两国的主动权--至少迄今如此。
若巴西和印度成功抵御特朗普的关税攻势,将证明美国经济胁迫可被抵抗,其他国家几乎必然发展出自己的对冲策略。但结果并非新世界秩序,而是一种受控的混乱--重回20世纪初那种混乱的多极格局,当时多重权力与薄弱的国际机构最终为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我们或许不会走向全球冲突,但巴西和印度都清楚这场博弈的走向。他们深知对冲代价高昂,维系多重关系需要持续投入,周旋各方意味着无法完全信任任何一方。他们正在参与塑造的世界--支离破碎、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性--无法保证繁荣或稳定。但他们也意识到,无论是否参与推翻霸权秩序,这个秩序终将终结。与其被动承受新秩序的塑造,不如主动参与其塑造。
对美国决策者而言,这些信号应令人警醒。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非但无法恢复美国霸权,反而加速其衰落。每项任意惩罚都在向他国传递警示:依赖美国充满风险。当霸权国不可信赖时,自主权比效率更重要--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寻求其他合作伙伴,即便效率低下也在所不惜。
悲剧在于,这种新格局对任何国家都无益处。当供应链断裂时,美国人将为日常商品支付更高代价,眼睁睁看着美元失去特权地位,目睹本国企业被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拒之门外。巴西和印度人几乎必然面临进口技术价格上涨,同时本国经济陷入停滞。世界将变得更贫穷、更动荡、更易爆发冲突。
这种解体并非必然。美国仍可选择以耐心外交取代经济胁迫,通过妥协而非强令来建立联盟。巴西和印度则可通过在共同利益领域--科技、金融乃至核不扩散--开展合作来平衡对冲策略,从而在稳定中建立利益纽带。但这需要领导人认识到:全球秩序的新规则必须当下重写。问题不在于旧秩序能否挽救--它已无力回天。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建立新的规则体系和制度架构,抑或在混乱中盲目摸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