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小区遛弯,碰到几位退休的阿姨叔叔在聊养老金,有人说"2025年调整养老金,1954年以前出生的人都能涨150元",不少人听了都挺激动,还互相转告。但我听着总觉得不对劲,养老金调整哪能这么"一刀切"?今天就跟大家好好掰扯掰扯,别让不实消息误导了。

首先得弄明白,养老金调整不是随便定个数就发,有固定的规则,一般分三部分: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定额调整是同一地区所有人涨一样多,比如大家都涨50元,讲究的是公平;挂钩调整看的是个人情况,缴费年限越长、平时养老金越高,涨的钱就越多,这是鼓励大家上班时多缴、长缴;倾斜调整是额外照顾特殊群体,像高龄老人、在艰苦地区工作过的退休人员,这体现的是关怀。

1954年以前出生的人,到2025年至少71岁,确实属于高龄老人,能享受到倾斜调整,但这可不代表人人都能涨150元。咱们拿两个地方的实际政策举例,一看就清楚了。

先看上海,2025年定额调整是每人每月50元,71-79岁的高龄倾斜每月加25元,这两部分加起来才75元。剩下的得靠挂钩调整,上海的规则是每满1年工龄加0.5元,再按养老金水平加0.53%。假设一位老人有31年工龄,每月养老金5000元,那工龄部分能涨15.5元,养老金水平部分能涨26.5元,挂钩调整总共42元。把这三部分加起来,75+42=117元,离150元还差33元呢。

再看黑龙江,2025年定额调整每人每月25元,高龄倾斜要到80岁以上才加20元,这两部分加起来才45元。挂钩调整是每满1年工龄加0.5元,按养老金水平加0.5%。就算一位老人有43年工龄,每月养老金1万元,挂钩部分也只能涨43×0.5 + 10000×0.5% = 21.5 + 50 = 71.5元。三部分加起来45+71.5=116.5元,照样没到150元。

从这两个例子能看出来,想涨到150元,得满足"工龄特别长(比如40年以上)+ 养老金水平特别高(比如每月过万)+ 当地高龄倾斜额度大"这三个条件,可现实中符合这种情况的老人少之又少。大多数71-90岁的老人,2025年养老金上涨额度基本在百元左右,有的甚至不到100元,这才是正常情况,毕竟各地政策不一样,每个人的工龄、养老金基数也不同,涨的钱自然有差异。

所以大家别轻信那些没头没尾的传言,各地的养老金调整方案都会在人社厅官网、当地社保公众号上公开,里面的细则写得明明白白。想知道自己具体能涨多少,对照官方方案,把自己的工龄、养老金数套进去算一算,比听别人传言靠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