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考发布公告,其中有一些"细微"变化释放出"重大"信号。报考年龄限制从原有的"35周岁以下"普遍放宽至"38周岁以下",对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更放宽到"43周岁以下"。

35岁是一道坎吗?过去,的确是。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企业招聘,35岁的"限制"都客观存在。大家时常调侃,"35岁,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但事实上,35岁的年龄限制是一种时代产物--劳动力市场对年轻群体的偏好,与当时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时代在变,结构在变,阶段在变,人才政策就不能一成不变。《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显示,2022年中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达39.72岁。与此同时,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当人才结构发生重要转变,35岁的门槛也就落后于人才配置的时代要求。

事实就是,越来越多人在35岁左右完成知识积累与经验沉淀,正是创造力与执行力并存的黄金时期,却因年龄限制被排除在诸多职业机会之外。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遗憾,对社会与国家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2024年9月,《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公务员考试作为就业市场的重要风向标,直面这一结构性矛盾,尤需回应"不合理限制"引发的讨论和争议。

最近,四川眉山和遂宁把事业单位招聘年龄放宽到本科38岁、研究生43岁,上海执法类公务员考试年龄上限也提到38岁,还有山东、新疆、贵州一些岗位放到45岁以下。而国考的突破,为这项改革投下了最受关注的一颗棋子。可以说,国考为所有企业打了样。

招考年龄限制的松动,尤其是国考的松动,释放了非常清晰的信号:我国人才评价体系正在转向务实与包容。当国考不再"唯年龄论",其对全社会用人观念的引导作用将不可估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考打破"35岁门槛"引发的连锁反应必将是深远且积极的。

消除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当国考向年龄跨度更广的群体开放,"能力优先"将逐渐成为社会用人的"第一价值排序",每个企业都会重新审视"35岁门槛"的局限性。打破"35岁门槛",不仅是在打破年龄限制,更意味着社会珍视每个人的潜在价值,承认人才没有"保质期",发展轨迹因人而异。

打破年龄门槛,是为了拥抱每一个具体的人。每个年龄段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坐标和存在舞台,这才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包容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