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方举行会谈,但美方想要的,中方没有给,对美收费正式执行

10月13日中美经贸工作层会谈刚落幕,10月14日中方对美船舶收费的措施就正式生效,这不到48小时的时间差背后,藏着怎样的博弈逻辑?

国际航运贸易

这场看似紧凑的 "会谈与落地" 序列,绝非偶然的时间巧合,而是中方在中美经贸博弈中形成的新节奏--沟通不停歇,原则不松动

最近几天,美国官员一边施压要求中方取消稀土出口管制,一边抱怨中方"拒绝与美方进行通话",试图给中方扣上一顶"不愿与美方沟通"的帽子。

然而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一番表态,却揭露了背后的真相。

发言人强调,中方相关措施出台前,已通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向美方进行了通报;

并且,就在10月13日当天,中美双方还通过经贸磋商机制,进行了工作层会谈。

中美照例举行工作层会谈

事实证明,不是中方拒绝沟通,而是美方堵住了对话的大门。

从美方4月公布301调查,到中方10月措施落地,完整的时间线清晰勾勒出:到底是谁在单边施压、又是谁在依规行事。

美方不顾中方多轮协商,率先宣布要对中国相关船舶加收港口费,面对这种单边主义行径,中方并未仓促应对,而是遵循 "通报在前、行动在后" 的原则推进反制。

10月13日的中美工作层会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不难料想,美方这次又是带着明确的 "索求清单" 而来,核心就是要求中方取消稀土管制措施,并豁免即将生效的船舶特别港务费。

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美方想要的东西,中方并没有给。

美国财长贝森特

10月14日起,中方对美船舶收费的措施,就正式开始生效了。而这正是对美方歧视性措施的对等反制,早在10月10日就已依法公告,程序完全正当。

稀土管制则是依据《出口管制法》的正当举措,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全球供应链稳定,美方更是无权指手画脚。

从这里也就不难看出,会谈未能达成美方期待的结果,根源在于双方对 "磋商本质" 的认知差异。

美方仍抱着 "施压换让步" 的旧思维,在9月马德里会谈后的20余天内,密集将十余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扩大半导体管制范围,却要求中方在核心利益领域妥协。

而中方早已用行动明确新规则:沟通是解决分歧的途径,但绝非让步的前提。

正如商务部反复强调的--"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种立场在13日的会谈中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

这场博弈的关键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美经贸互动,进入 "谈打并存" 的新范式。

不同于以往 "谈则停火、崩则升级" 的循环,如今的中方已形成 "沟通常态化、反制精准化、节奏自主化" 的应对逻辑。

10月13日能照例举行工作会谈,证明中美沟通渠道始终畅通;

但14日对美措施如期生效,则表明中方不会为了会谈氛围,而牺牲掉自身的核心利益。

这种新范式的背后,是中方对中美关系本质的清醒认知: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但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美方若想在后续磋商中取得进展,就必须摒弃 "边谈边威胁" 的双重标准,正视中方在稀土、航运等领域的合理安全关切。

美国总统特朗普

总而言之,对等原则是中美会谈的前提,任何一方试图用单边要求裹挟对方,最终只会落空。

单边主义换不来想要的结果,唯有在规则框架下平等协商,才能真正管控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