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9月3日阅兵前夕,德国外长连续4天向中国叫阵,要求中方在台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域全面退让。面对如此挑衅,解放军用57架次军机的强硬巡航作出回应。
更让人意外的是,就在德外长高调施压的同时,德国自己的GDP增速却跌到了0.5%,制造业PMI连续6个月趴在荣枯线下面,失业率也爬到了5.9%。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直接八个字定性:挑动矛盾、渲染紧张。德国为何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发难?经济越困难,嘴巴越强硬,这是什么逻辑?
编辑:CY
这波连环挑衅,到底想干啥
德国外长约翰·瓦德富尔上任没多久,就开始在亚洲刷存在感了。这家伙先是在柏林登机前开记者会,对中国在台海的正常活动指手画脚,说什么"咄咄逼人",甚至还扯上了欧洲安全。
说句心里话,台海离欧洲十万八千里,德国非要往上凑,这操作确实让人看不懂。但这还不算完,人家这是要来一波连环组合拳。
到了印尼,瓦德富尔又开始对南海局势评头论足。估计他觉得自己很"聪明",想用这招来迎合印尼的胃口。但问题是,中国和印尼在南海问题上一直合作得挺好,哪轮得到德国来挑拨离间。
这就像两个邻居相处和睦,突然来了个外人非要说三道四,你说烦不烦?更要命的是,瓦德富尔在日本的表现简直是火力全开。
在东京跟日本外相开什么"战略对话",张口就是台海、东海、南海,说中国"越来越具攻击性"。还搬出《联合国宪章》来说事,好像自己是国际法的代言人似的。
最过分的是,这家伙还要跟日本拉起安全合作的栅栏来"应对中国"。面对这种明目张胆的挑衅,中国的回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解放军当天就出动了57架次军机巡航台海周边。
其中38架次穿越了所谓的"台海中线",这个规模创下了年内新高。这哪里是什么军事演习,分明就是在告诉德国和某些势力:中国的领土主权没有退路,谁敢挑衅就准备承担后果。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回应更是一针见血:挑动矛盾、渲染紧张。八个字,把德外长这趟亚洲行的本质说得明明白白。
GDP跌成这样,外交怎么还这么硬气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聊聊德国现在的真实处境了。瓦德富尔在亚洲叫得这么凶,背后其实有着不可告人的苦衷。
德国经济现在是什么状况?GDP增速跌到了0.5%,这在欧洲发达国家里简直是垫底的水平。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经连续6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失业率也从之前的低位攀升到了5.9%。
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德国这台曾经的欧洲经济发动机,现在已经开始咳嗽了。更要命的是,德国经济模式的三大支柱正在全面崩塌。
第一根支柱是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现在断供了。第二根支柱是来自东欧的廉价劳动力,现在优势在减弱。第三根支柱是美国这个可靠市场,现在因为保护主义也变得不那么靠谱了。
面对这种结构性困境,德国企业开始"用脚投票"。大量制造业开始外迁,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创下新高,对亚洲的投资占比也显著增加到了31%。
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讽刺的现象:政治上越来越"去中国化",经济上却越来越"依赖亚洲"。德国政府为了给这种分裂式政策找个合理解释,开始大力推行"安全优先"的叙事。
他们把自身的经济困境部分归咎于中俄的紧密合作,说这威胁了全球安全。这既能转移国内民众对经济下行的不满,也为德国在印太地区更深度的介入披上了一件合理的外衣。
所以说,瓦德富尔这次亚洲行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宣扬什么价值观,而是为本国经济寻找出路。访问日本和印尼,根本目的是为德国的新能源、半导体等高附加值产业开拓市场,推动供应链的多元化。
但问题来了,你想拉拢别人合作,为什么非要踩着中国?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确实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27国联盟?亚洲的反应很现实
瓦德富尔这趟亚洲行,原本盘算得挺美。在他的设想中,应该是登高一呼,然后亚洲各国纷纷响应,最后形成对华施压的统一战线。
但现实往往比理想更骨感。亚洲国家的反应,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很现实"。先说印尼总统佐科的表态,人家明确支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反对任何导致地区紧张局势升级的行为。
这话听起来很客气,但潜台词很明白:我们不想选边站。就连德国极力拉拢的日本,反应也相当务实。在日德外长的会谈中,官方发布的重点是供应链安全与产业合作,对于台海局势的表态则显得相当克制。
这说明什么?说明亚洲伙伴虽然欢迎德国的投资与技术,但在地缘政治上,却与其保持着明显的距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亚洲国家从乌克兰的遭遇中学到了深刻的教训。
他们清晰地看到,沦为大国博弈的"代理人"会是何种悲惨的下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报告就指出,区域内强调"自主安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共识。
各国普遍警惕成为外部战略博弈的牺牲品,拒绝在大国之间"选边站"。更有意思的是,德国和日本这种合作,在历史上还有着另一重敏感含义。
二战期间,德日两国曾经是"轴心国"的重要成员,这段历史在东亚语境里并不好听。德国被称赞在战后有深刻反思,但日本至今在若干节点上的暧昧态度众所周知。
德国外长到东京去谈"如何应对中国",如果把历史维度轻飘飘掠过,舆论场的反讽味道就会自己涌出来。这不是情绪化,而是现实世界里叙事张力的一部分。
你想在别人家门口讲秩序,起码得对那段秩序的来源保持敬畏。从这个角度看,瓦德富尔的27国联盟说辞,更多是一种政治包装。
真正愿意跟着德国在亚太地区对华强硬的国家,恐怕屈指可数。亚洲国家更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与区域合作,而不是什么意识形态的较量。
没有退路,但有成熟大国的分寸感
面对德方的挑衅,中国的回应堪称教科书级别。既不过激,也不软弱,既坚持原则,又保持分寸感。解放军57架次军机的巡航,传递的信号清晰无比:在主权问题上,中国没有退路。
但这种回应又是可控的,没有把事态推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就是成熟大国应该有的战略定力。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八字定性"更是精准到位。
"挑动矛盾、渲染紧张",既点出了问题的实质,又没有把德国点名为对手。这种表达既有力度,又留有回旋余地,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和智慧。
从更深层次看,中国的应对策略体现了什么理念?那就是"回应要稳,底线要牢,工具要亮但不乱挥"。这种分寸感的把握,恰恰是成熟大国应该有的手腕。
9月3日的阅兵,主题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展示的是国防现代化成果。
这不是为了对谁"示威",而是在告诉世界:中国的国防现代化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把"不生战、不惧战、能止战"这三件事做扎实。
联合作战能力的展示,是在传递一个技术信号:体系联通、感知贯通、指挥协同、火力到位。这些能力对任何域外施压的"远距离威胁"都有自然的克制作用。你想在舆论上压,别人会在能力上稳。
这种博弈并不喧闹,却很有效。从历史的角度看,德国应该最能理解"国家统一"四个字的分量。德国在冷战后完成统一,对这个话题最该有切肤之感。
但轮到台湾问题上,立刻换了剧本,这种选择性记忆,确实让人费解。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一个中国原则是中欧建交和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德方如果真的想要中德关系健康发展,就应该在这个问题上保持应有的尊重。
毕竟,真正的合作伙伴从来不会在别人的核心利益上指手画脚。
结语
德外长这趟亚洲行,表面上是外交秀,实际上是政治作秀。当经济困境遇上政治焦虑,德方选择了最不明智的出路--拿别国的核心利益当自己的政治筹码。
说句心里话,中德关系走到今天这步,并不是中方想看到的。但正如毛宁那八个字所说,挑动矛盾、渲染紧张的帽子,德方必须自己戴着。真正的伙伴关系,从来不是建立在指手画脚的基础上。
面对德方的挑衅,你觉得中国的回应是太克制了,还是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