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希齐扬在德黑兰内阁会议上直言:"战争期间显现的安全缺陷必须得到分析和补救。"这番罕见的自我批评,不仅打破伊朗政坛多年"沉默惯例",更撕开该国在12天战争中的深层创伤。

一、罕见承认:伊朗政治的"非常时刻"

据新华社7月17日报道,佩泽希齐扬首次公开承认伊朗在与以色列的战争中存在"安全失误"。在伊朗政治语境中,这种坦率极为特殊。作为伊斯兰共和国,伊朗官方长期强调"革命卫队不可战胜""国家安全坚如磐石",即便面对外部压力,也鲜少公开自我批评。

伊朗媒体直言:"总统此举在伊朗极其罕见。"上一次领导人如此直白承认安全漏洞,还要追溯到2009年核设施遭网络攻击事件。此次佩泽希齐扬不仅承认失误,更要求对"安全缺陷"进行"系统性分析",在保守派主导的政坛引发震动。

二、安全漏洞:指挥官遇袭背后的隐痛

佩泽希齐扬的表态,直指一场"难以想象的精准攻击"。今年3月,在与以色列12天的战争中,数名伊朗高级军事指挥官在私人住宅被杀。以色列无人机与精确制导导弹,精准撕开伊朗防空网。

英国《卫报》援引中东安全专家分析:"如果没有内部人告密,这种攻击原本不可能发生。"指挥官住所坐标、作息规律等机密信息泄露,至少三处指挥官住所遭遇"定点清除",防空系统多次"神秘失灵",令"伊朗安全部门与摩萨德合作"的猜测甚嚣尘上。

三、体制之殇:从"铁桶阵"到"瓷器店"

伊朗安全漏洞,暴露出庞大安全部门的深层裂痕。伊朗改革派议员指出:"问题出在体制而非个人。"伊斯兰共和国安全架构"冗余复杂"--革命卫队、常规军、基层民兵并行,情报部门分属不同派系。这种"分而治之"模式虽防政变,却导致战时情报共享滞后。

战争期间,军方多次报告"疑似无人机侦察",但因部门协调失效,关键信息未传递至防空部队。更致命的是,安全部门长期将"防范内部异见"置于"应对外部威胁"之上,致使情报渗透准备不足。

四、总统之困:改革派的"破冰"与"碰壁"

佩泽希齐扬的承认,被视为推动改革的"破冰之举"。这位2024年7月上任的"技术官僚型"总统,曾在联合国大会反对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承诺不向俄提供弹道导弹,与保守派外交姿态迥异。

但在国内,他面临强硬派阻力:"经济自由化"议案受挫,改革派内阁成员遭否决。此次借"安全危机"公开漏洞,或意在倒逼保守派同意整顿安全部门。美国RAND公司专家警告:"这是一场危险的赌博,失败将面临反击;若成功,或开启情报系统最大规模改革。"

五、余震未平:地区博弈的新变数

伊朗的"安全地震"已波及中东地缘政治。以色列总理办公室称:"伊朗的安全漏洞证明,任何威胁以色列的政权都存在内在脆弱性。"美国五角大楼宣布"重新评估"中东情报支持策略。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外长访伊期间,双方联合声明首次未提"反对西方霸权",转而强调"务实合作"。舆论认为,这是伊朗在安全危机后调整"反美统一战线"政策的信号。

当德黑兰街头阅兵式礼炮轰鸣,佩泽希齐扬凝视列队士兵。他深知,公开认错只是开始,在伊朗错综复杂的政治迷宫中,一场关乎体制存续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