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不耕丈人田,闲不上娘家坟",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长辈说这句话。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古代的农民人靠地吃饭,土地就是农民人最宝贵的财富。

这句话体现了男女双方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和谐家庭关系。

"穷不耕丈人田",对不起。

"穷不耕丈人田",意思是说女婿是不能够耕种丈人的田地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女婿不能够耕种丈人的田地,这和古代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古代社会中封建思想流传甚广,并在社会上流行着父权制。

在古代社会中父母是和妻子是完全没有权利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妻子只是丈夫的附属品,并要听从丈夫发号施令,父母在儿子婚后更是将儿媳妇视为"内人"。

而作为女方,虽然要嫁到男方家中,但女方并不是没有拥有地权的可能性的,为了保证嫁人女子的各自利益,古代明文规定:"女子死后遗留丈夫拥有的土地,丈夫不能够拥有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利。"

《汉律遗命》中就记载着能够拥有土地的女子死后,其丈夫所拥有的土地继承给女子的亲兄弟,而在西周时期,在《周礼》中就记载着春秋时期,有女子前往墓地祭祀先祖的时候,她的父兄为其准备祭品。

由此可见,古时候女子也是能够拥有土地的,因此在古代社会中,晚近时期曾经风靡过一段时间"妻子在父母家中给父母种地"的风潮。

换句话说就是在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女子不嫁人的说法。

由于在古代封建时代,女子嫁人后就会成为别人家的"泼妇",不如待在娘家干些活,更加体面,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那些地方就会有无数个"泼妇"吗?

其实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就曾有地方流传过很多"养女不嫁"的说法,但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养女最终都要出嫁。

因为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来说,并不让女儿嫁出去,对她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益处,这样做只会让女儿余生都得不到幸福。

在当时这样的说法主要流行于南京地区,在南京流行过一种叫做"避河言"的怨言,在里面就说:"千斤百担水,不肯送出河","千斤百担水"指的是从河中挑水回家,没有挑水的女子,就不会将水送到河边去,这就造成了生活用水的不便。

这其中并不会缺少让女儿种地为主的怨言,这就是当时所谓的"泼妇"。

然而在如今社会这种现象几乎已经不存在了,虽然有时还会听到一些。

但现在时代发展迅速,如果还有这种言传不就被时代抛弃了吗?

"穷不耕丈人田",说的就是这些事情。

当夫家有困难,无力再去种女方家的田地时,当夫妻俩没有办法再去分担赡养老人的责任时,会出现这种言论。

所指的是当时大部分家庭当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因为古代社会没有太多能体面做事赚钱的理由或者职业,当时更多人都是农民。

剩余劳动人口需要在家帮助长辈进行养殖和种植作物,供全家人食用。

因此,在主外当中的男人,在外面辛劳工作,所剩无几的时间要么用来休息,要么用来发展自己,还有一些男人在闲暇时间,有时间的时候,会利用时间出来找份兼职工作进行打工。

通常来说在古代社会,女性之所以要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并不是因为她们能力有限或者是应当如此,而是因为那个时代确实缺少足够体面的收入来源。

同时也和当时落后的社会文化以及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非常常见的是做衣物上手比较快一些。

如果换成其他职业,则需要很长时间学习技能,这些都要占用更多的时间,相对手艺比较简单,所以女性才会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

这一观念在古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实存在一种潜意识认为男性就是主外,女性就是主内,一些从事一些体力活更能体现男性优势。

而从事一些需要非常高超手艺的工作,比如裁缝师傅等工匠类工作,一个真正合格的裁缝上手非常快,甚至一些平常的男裁缝也开始找女儿红,也就是雇佣一些年轻女孩给客商裁剪衣物。

一家人就是靠着裁缝赚取维持生计,男方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还要负责照料家庭和孩子,而女性则要负责家庭杂务照顾老人,非常繁忙,非常辛劳。

这并不是一件光荣体面的工作,但因为很辛苦,很麻烦,并且也只能做下去,所以人们也会将这些工作视为女性应当承担的责任。

所以就算是有像那样会将女儿种到娘家的风潮,也不过是在那些没有足够主业的人,用来自我安慰罢了,所以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闲不上娘家坟"

那么"闲不上娘家坟"又是什么意思呢?

想着要去上娘家的坟,但又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解决好一家人的矛盾。

也许在这期间有误解,也许是大家没有达成协定,无论是谁去上偶尔去上一次墓地,都可能成为口角之争。

而且还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考虑,比如到坟地的话或许要走很远,在墓地祭祀过后,再回到家中,会很麻烦,并且大部分祭奠时间都集中在清明节、冬至、逝者往年诞辰等,也会占用很多时间与精力。

同时如果一个女人没有能够回到娘家的墓地上香,就会曝露出其家里管理的不善,将这些衍生问题都考虑进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女人不能闲上娘家的坟了。

首先还是需要考虑一下对家庭造成影响的问题,要是不散伙经营的话,这件事情就是要考虑到全家的利益。

换句话说,如果因为这件事情影响到夫妻感情了,那样也不值得,更何况清明节,每年只需要去一次,如果因为这件事情吵架,又得不偿失,也许可能夫妻俩还会闹得不和睦。

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夫妻感情,也不影响家庭关系,就需要谨慎再谨慎,所以曾经也会经常流传"闲不上娘家的坟"这种言辞。

这个观点更多是受到了来自民间舆论以及其他人的看法影响,比如一些男子非常偏爱儿媳,每逢清明节都会带着妻子去走娘家的坟地,这样也容易引起他人妒忌以及认为该男子治理家庭欠妥,引起另一个家庭的不高兴。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舆论影响,就避免去娘家的坟上香。

属于他们自己的事情就不要让别人来操心了,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言论,"闲不上娘家坟"。

没有道理当今社会将"丰衣足食"归结于歧视女性

关于"穷不耕丈人田"和"闲不上娘家坟"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听说过,但是对于这些言论却不知道具体是哪一方面的问题,但细想当今社会已经基本不存在这样的言论了。

随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有条件去发展出自己的事业体系配储蓄足够多的钱。

即使不是以传统上主外创业男方为主,不少女孩也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事业上的成就。

毕竟那些陈旧的思想已经已经被时代淘汰,没有任何光环加身。

因此当年盛行这些言论并不是因为歧视女性才导致女方不能耕丈人田和上娘家坟,而是因为考虑到现实问题导致的一系列对于婚后的舆论。

我们不能仅凭一个片面的言词就认为古代男女都是"丰衣足食"都是因为这些观点才导致,因为那也不是人们最根本目的,既然我们都已经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对家庭关系造成影响。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性大增,很多地方早已将土地撂荒,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而昔日那片片金黄的良田,如今满是荒草和杂树,让人心伤。

昔日有着古时候最佳象征意义的土地,如今已经成退去了往日光辉,只剩空荡荡像的大路,在其旁边长满杂草丛生寸草不生。

时光已经改变了事物本来的样子,同时也改变了一些人的认知理念,只是在某些地方别依旧保留着那种观念,我们不能对它们进行干预,如果方便的话,可以劝告一句。

同时我们也应当改变我们固化认知,不要把古老思想局限现代,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发展的理念,要更好的促进家庭关系和睦。

"穷不耕丈人田"和"闲不上娘家坟"这两句俗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女角色分工,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家庭责任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复杂关系。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些陈旧的观念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平等与合作的家庭模式。我们应当意识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并不依赖于性别角色的固化,而是基于双方的理解与支持。

经济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事业与梦想,而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因此,面对古老的观念,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与反思,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只有在尊重彼此、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家庭才能真正实现幸福与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