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京东就会想到刘强东,提到刘强东就会想到他最近做的几个创新。从京东的家电业务到京东物流,从京东物流到京东科技到最近开始切入外卖领域,刘强东的一系列动作都展现了他的创新能力。可以说,刘强东一个人顶一个团队,他的商业模式创新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他的商业模式创新手法是相当高明的。因此,今天我就把京东商业模式创新的前前后后给大家说清楚。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京东商业模式创新的几个特点,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内容:第一,京东曾经经历过的商业模式创新;第二,最近京东切入外卖领域的基本思路; 第三,京东外卖商业模式创新的要点;第四,未来京东发展的特点;第五,几个结论和建议。

一、京东曾经的商业模式创新

提到京东最早的发展,就是刘强东在中关村卖光盘,后来他用大板车送货,这展现了他早期的特点。刘强东早期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信息系统,似乎还涉及社会学与信息学的结合。他在毕业后选择去中关村卖光盘,这说明他对商业的理解比一般人更深刻。

后来,他从卖光盘转向网上销售,因此京东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既做线上家电销售,又自己经营,相当于自营和平台相结合的模式。在当时,这种模式并不受尊重,也不受欢迎,但他硬是坚持下来了。刘强东认为卖家电和其他商品必须送货上门,于是模仿当时超市的模式,自建营销渠道和物流体系,从而进入了京东物流的发展阶段。因为要做物流,他买了很多地,也因为物流需要大量资金。我记得他最初找今日资本的徐新融资时,想融几百万,但徐新告诉他:"没有几个亿你做不到,要么就别融,要么就多融。"

最终,徐新给了他支持,让他成功打造了京东物流。有了物流体系后,京东在商品销售上多了竞争力。后来也影响了阿里的策略,促使阿里发展菜鸟物流。由此可见,刘强东当时的决策是相当高明的。后来,他又开始做信息化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京东的短板。实际上,后来的滴滴、美团等企业也走了技术领先的路线。因此,在京东上市之前,它已经形成了以京东平台、京东物流和京东数科为核心的基本商业模式,这就是京东的一个关键特点。

二、京东为什么要切入外卖?

京东做外卖实际上是为了扩大销售品类、提升销售额的一种方式。既然京东已经拥有成熟的电商平台和充足的资金,为什么不带着消费者一起买餐饮呢?餐饮是个万亿级的大赛道,而当时外卖市场只有美团和饿了么两家,美团规模大、饿了么相对小,市场还存在很大空白。更重要的是,当时外卖行业饱受诟病,存在诸多痛点。于是京东果断切入外卖市场。

京东外卖一出手就直击行业要害:首先解决快递小哥的五险一金问题,抓住了骑手保障这个核心痛点;其次推动商家规范化运营。美团经营多年才积累700万外卖骑手,而京东不到一年就发展到100多万骑手,这说明找准痛点就能快速打开市场。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阶段创新。

但京东在外卖领域的创新不止于此。最近他们又推出了"七鲜小厨"新模式:传统外卖是用户下单→骑手取餐→送货上门→用户付款的流程。而七鲜小厨借鉴了瑞幸咖啡的模式,在各个社区设立只做外卖、不做堂食的专门站点。用户下单后,餐品会集中配送到最近的七鲜小厨站点。这种标准化配送模式既可以用人工,也可以用机器人甚至无人机完成,大大提升了配送效率。

最关键的创新在于:京东鼓励用户自己到七鲜小厨取餐。年轻人缺钱但有时间和体力,与其让外卖员赚配送费,不如让用户自己省下这笔钱。这就把传统外卖模式拆解为两部分:标准化配送(到站点)和用户自提。相当于把快递柜模式升级为专业外卖站点,同时把最耗时耗力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转化为用户自主取餐。这种创新模式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效率,深受年轻用户欢迎。这就是京东在外卖领域实现快速突破的两大创新。

三、京东创新模式的特点

回顾京东的发展历程,最初在家电领域和国美、苏宁竞争时,它选择了一条线上平台的路线,最终让国美、苏宁这些线下巨头逐渐失去竞争力。后来京东又重点布局物流体系,通过建立区域物流中心+末端配送的模式,最后一公里交给骑手来送。

京东的创新路径很有特点,和其他平台型企业完全不同。像美团、滴滴这些平台,都是先搭建专业化的平台,再整合商家和服务提供者(比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这是一个"平台→商家→服务者"的标准路径。但京东不一样,它是在拥有平台后,发现缺乏配套的科技和物流能力,于是就自己动手建设--没有数字化能力就搞京东数科,物流跟不上就自建京东物流。

京东的创新模式始终贯穿着"分割"思维:把大物流和小物流分开,公司负责干线物流,外卖员负责末端配送;现在做外卖也是这个思路,把传统的外卖流程拆解为两个环节:前端通过标准化配送(人工/机器人/无人机)解决从餐厅到站点的问题,后端通过用户自提解决"最后一公里"。餐厅也被分为加工厨房和配送站点两种,专注各自环节,不做堂食。

这种创新模式我称之为"二次创新"。说到这个,我觉得京东的创新风格很像拼多多。淘宝是把线下零售模式搬到线上,而拼多多创造了"拼团"这个全新玩法--买得越多越便宜。这就是为什么拼多多能一度超越阿里。不过拼多多后来发展受限,正是因为它在科技创新上的不足,而京东则是把组织创新和个体创新结合起来,通过流程再造和业务分割实现突破,这正是京东最了不起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对京东创新特点的基本分析。

四、京东未来的发展

从京东家电到京东物流,再到京东科技,京东始终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包括它切入外卖市场时,也是先解决行业痛点--给骑手交五险一金、推动商家标准化运营。现在又创新性地将外卖配送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通过机器人、人工智能实现标准化配送,另一部分则采用客户自提模式。在我看来,京东的这种模式可以称为"领先一步"模式,这也是我对京东商业模式的核心理解。相信这种模式在未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目前京东缺的就是支付体系。所以这次在香港布局稳定币业务时,京东表现得非常积极。因为它需要通过跨境支付来补足这个短板,为未来的国际化扩张铺路。这再次体现了刘强东"先人一步"的战略思维。

纵观京东发展历程,会发现刘强东的个人决策往往胜过整个团队的决策,他可能是互联网行业里唯一一个不设副总、完全靠自己做决策的CEO。虽然他的高管团队也会执行决策,但缺乏独立性。这一点对京东来说其实存在风险,一旦刘强东的决策出现问题,整个平台可能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京东下一步需要学会授权,不能像某些企业那样,一旦创始人离开就陷入困境。这是京东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京东的分析,我们得出两个主要结论:

第一,京东的商业模式始终是一种超越行业的创新模式。它走的都是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比如其他企业通常采用"平台+商家+快递"三位一体的模式,而京东却先做平台,再做物流,最后发展科技。在切入新行业时,京东也总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进入快递行业时,它先解决快递小哥的保障问题,再整合商家资源,走出一条快速切入的捷径。现在做七鲜小厨也是如此,先建立专卖店网络,再引入无人机配送,最后推出用户自取模式。京东总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

第二个结论是关于刘强东的管理风格。他以个人思维代替团队决策,这既是他的特点,也蕴含着较大风险。一旦个人决策出现偏差,企业就可能面临严重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给京东:应该从个人决策转向团队决策,将他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与传统创新方式相结合。这样京东未来的发展可能会更快、更好,前景也会更加广阔。

第二个建议是给美团、饿了么等同行:应该从传统模式中跳脱出来,借鉴刘强东的创新思路。就像拼多多当年以全新模式挑战淘宝一样,刘强东的创新既有标新立异之处,也有超越行业常规的地方。其他企业可以从京东的发展历程中学习两点:一是如何突破行业常规思维,二是如何快速出击、快速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这就是京东创新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