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瞬间,季节更迭,时光轻逝,不知不觉间,已经来到了11月份。如今,我们也来到了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了。眼看着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秋天马上就要离开,很快就要过渡到天寒地冻、呵气成霜的冬天了。
翻开日历,今天已经是11月3日,农历九月十四了。眼下,霜降节气已经来到了尾声,再过几天,就要送走霜降迎来立冬了。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不仅是自然循环的规律,更是古人在漫长岁月沉淀中得出来的生活哲理。如果说秋天是"沉淀收获"的季节,那么冬天就是"万物收藏、休养生息"的季节了。
虽说此时晚秋农作物基本已经扫尾,但是作为深秋向初冬过渡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气候仍旧十分重要,关系这今后很长时间里天气格局的走向的。

明天恰逢农历九月十五,这天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相传这天是"女娲圣诞日"。提起女娲娘娘,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相传是她抟土造人孕育万物、炼石补天拯救苍生于危难,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因此被世人称为"大地之母"。正因这份神圣渊源,古人认为这天十分重要,因此也就格外注意这天了。
此时又恰好是秋天的尾声,正是深秋向初冬过渡的关键时节。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与总结,发现这天的天气,能够预测后续的气候走向,因此还留下了一句老话:"最怕九月十五晴"。啥意思?晴朗天气不好吗?这句话背后有啥说法?人们为什么会害怕这天出现晴天呢?一起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九月十五不下一冬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九月十五这天,没有下雨,反而出现了大晴天,当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那么则说明此时冷空气势力较弱,难以与暖湿气流相汇产生水汽,使得大气中水分不足,空气干燥。而往往这种气候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等到了冬天的时候,雨雪天气非常稀少,整个冬天基本以晴天为主。

晴天九月半,十人种地九人要饭
这句农谚,则是明确说出了,农历九月十五这天晴天可能会带来的后果。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九月十五这天是个大晴天,那么则是个不好的兆头,来年年景不好,种田种地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收成不好,很可能会产会遭遇严重灾害,来年粮食大幅减产,甚至出现饥荒。
当然,这里的"十人种地九人要饭",是属于用了夸张手法,主要是为了强调这天气不好,对我们的农耕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需要早做准备。

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此时正是深秋向初冬过渡的关键期,而此时晴天,根据古人的经验,往往会影响后续气候走向,会导致整个冬天甚至来年开春后降水都明显不足。而老话说了"水是庄稼血,没有了不得",雨水对于庄稼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干旱少雨的天气,对于农作物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会影响其生长以及最后的收成。

综上所述,古人之所以说"最怕九月十五晴",并非是仅仅是单纯害怕这天出现大晴天,而是通过观察总结,发现这天的天气能预测后续的天气走向。这天一旦出现晴天,往往预示着后续将会很少出现降水天气,进而导致农作物严重缺水。这对于我们农人来说,是个极其不利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才会害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