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流感疫情以A型流感为主要流行株,甲流(A型)与乙流(B型)作为常见流感类型,在冬季春节前后及三月倒春寒期间极易引发群体传播。生活中不少人难以区分流感与普通感冒,误判可能导致应对失当,二者的核心差异如下表所示:
对比维度 流感 普通感冒
症状强度 发病急,持续高热(39-40℃),全身肌肉酸痛、头痛乏力显著,呼吸道症状次要,病程1-2周 低热或无热,以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局部症状为主,全身不适轻,病程3-7天自愈
传染性 极强,飞沫传播快,易在密集场所爆发聚集性疫情 较弱,多为个体散发,传播范围有限
健康风险 可能诱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高危人群风险高 症状温和,极少出现并发症,预后良好
中医视角下的防控要点
中医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身体通畅,邪不滞留",结合现代生活场景,可从以下三方面构建防护体系:
一、阻断传播途径,筑牢外部防线
进入商场、综合体等通风不良的密集场所时,务必规范佩戴口罩,尤其加强老人、儿童等易感人群防护。回家后及时洗手消毒,保持环境通风,减少病毒残留。
二、强化自身正气,提升免疫底气
日常注重阳气养护,多晒太阳促进气血循环;适量饮用姜枣茶通阳化气。若感染流感,可用藿香正气水泡脚配合肚脐给药,或药浴调理;高龄老人及肺部不适者,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异常及时就医。
三、调节情志状态,守护身心平衡
愉悦心情能维持内分泌稳定,增强免疫力;长期焦虑低落会削弱抵抗力。保持积极心态,是抵御流感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