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迪拜航展最后一天的天空,被印度"光辉"战斗机(LCA)的坠毁事故撕开一道刺眼的口子。这架承载着印度"国产军工梦"的战机,在表演空中机动时突然失控坠地,伴随着爆炸与浓烟,不仅让飞行员不幸遇难,更让印度在全球航空舞台上再度颜面尽失。

然而事故余波未平,印度媒体却迅速掀起一场"甩锅大戏",将矛头齐刷刷指向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声称其提供的F404发动机是导致悲剧的"罪魁祸首"。

事故发生后,印度主流媒体的"声讨"几乎形成统一阵线。《今日印度》《经济时报》等多家媒体纷纷发文,将F404发动机推上风口浪尖。部分媒体质疑该发动机"无法承受高强度机动",认为战机在演示滚转倒飞动作时,发动机动力输出突然中断,导致机身失稳。

另一派则聚焦"交付拖延问题",称美国故意放缓发动机供应节奏,导致印度空军难以对"光辉"进行全面维护,间接埋下安全隐患。甚至有印度退役将领在电视节目中直言:"通用电气从未真心帮助印度,他们害怕LCA成功后,美国战机失去印度市场。"

这番"甩锅"言论,乍听之下似乎有逻辑支撑,实则漏洞百出。

从事实层面看,F404发动机并非"问题产品"--作为一款成熟的中等推力发动机,它早已搭载在美国"大黄蜂"战机等机型上,服役数十年间可靠性得到全球验证。

此次"光辉"坠毁前,飞行员貌似曾进行空中放油操作,这一行为在航展表演中并不罕见(如美国F-111曾通过放油结合尾焰制造"喷火"效果),且现场视频显示,战机坠机前并未出现发动机停车的典型征兆。

更关键的是,印度空军此前接收的65台F404发动机,已保障40架"光辉"入役,若发动机存在根本性缺陷,事故早该频繁发生,而非集中在迪拜航展这一特殊场合。

印媒对发动机的指责,更像是在掩盖自身的短板。回溯"光辉"的研发历程,其"国产"标签本就名不副实--雷达来自以色列、弹射座椅源自英国、航电系统是法以技术混合体,核心的动力系统更是历经波折。最初印度计划为"光辉"配备国产"卡弗里"发动机,却因技术实力不足,在研发30余年后仍无法突破单晶涡轮叶片、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最终不得不于2014年宣布项目失败,转而向美国采购F404。

即便如此,印度在发动机采购与维护上仍频出纰漏:2021年恢复F404采购后,因前期中断订单导致通用电气生产线停摆,交付进度大幅延迟;2025年8月,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交付的8架"光辉"中,竟有6架因缺发动机无法升空。

所以,这一论调看似理直气壮,却经不起现实的推敲,背后暴露的更是印度国防工业的深层积弊--在于印度国防工业的"好高骛远"与"体系混乱",而非美国的"刻意刁难"。

从事故本身的技术分析来看,F404发动机也难以成为"元凶"。航空专家通过现场视频逐帧研判发现,"光辉"坠毁前正进行滚转倒飞动作,在改平过程中,机头出现未改平就拉杆爬升的失误,最终因高度不足撞向地面--这更符合飞行员操作失误的特征。

另有分析指出,"光辉"的飞控系统与液压系统存在先天缺陷:2019年测试时便暴露高机动姿态下的控制逻辑问题,HAL过往维修记录中也多次出现液压管路装配工艺缺陷。此次事故前,有现场观众拍到战机尾喷管出现白色雾化尾迹,若确为液压油泄漏,责任也应归于HAL的制造工艺,而非发动机本身。

印媒执意"甩锅"美国,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利益考量。一方面,印度希望通过将责任推给外部,转移国内民众对国防工业低效的不满--毕竟"光辉"从1983年立项到2016年服役,拖延33年,成本从1.2亿美元飙升至超100亿美元,却仍未达到设计指标;另一方面,印度试图以此向美国施压,为后续谈判争取筹码。

当前印度计划升级"光辉"至Mk1A版本,并寻求采购更先进的F414发动机,却因美国不愿转让热障涂层等核心技术而陷入僵局。此番指责,或许是想迫使美国在技术转让与交付速度上做出让步。

然而,这种"甩锅"行为终究无法解决问题。印度国防工业的症结,在于其过度追求"自主"的虚名,却缺乏扎实的技术积累与体系化布局。从"卡弗里"发动机的失败,到"光辉"的频繁故障,再到此次坠机后的舆论混乱,暴露的是印度在基础材料、工艺水平、系统整合能力上的全面落后。

若不直面这些短板,而是将事故原因简单归咎于外部因素,"光辉"恐怕永远无法真正"光辉",印度的"国产军工梦"也将始终停留在口号层面。

迪拜航展的这场悲剧,本应成为印度反思国防工业发展路径的契机。可惜的是,印媒的"甩锅"操作,让这场反思沦为一场闹剧。未来,若印度不能正视自身问题,即便换用更先进的发动机,"光辉"的坠毁风险仍难消除--毕竟,一款靠"万国牌"零件拼凑、靠外部技术支撑的战机,永远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