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山猫】

上个月,一组据称是由成都制造的中国六代战斗机第二架样机的试飞影像开始在互联网上流传,这种暂时被外界以"歼36"称呼的飞机,其"第二架"样机身上的变化再次引起了一些外国媒体,特别是军事媒体以及社交网站用户的关注。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疑似中国第六代战斗机二号机试飞照片

据美国"战区"(The War Zone)网站报道,根据其在互联网上发现的最新照片显示,时隔近一年前后两架飞机身上呈现出了显著变化,包括两侧进气道设计从后掠双斜面超音速进气道(即所谓的"加莱特"进气道)改为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即"DSI"或"蚌式"进气道)、两侧主起落架双轮布局修改等等。除此之外,最新的照片也清楚展现了发动机喷管部分不同于首架样机的设计,报道表示,这似乎意味着第二架飞机的三台发动机采用了二维矢量推力装置,即类似于F-22战机上F119的矢量喷管。

首架试飞样机(上图)和第二架样机(下图)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发动机喷管部位的轮廓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对该技术展开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并对外展示了一些相关技术的模型,比如之前在珠海航展上安装二维矢量装置的"太行"发动机缩比模型。因此,在最新的"歼36"上使用这类技术就相当值得注意。

2021年珠海航展上尾部使用二元矢量推力装置的"太行"发动机缩比模型

报道称,推力矢量技术能够为战斗机在飞行包线的不同区域提供"额外机动性",包括许多情况下的失速姿态。它还能提升整体的可控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对于静不稳定设计的无尾布局高速战斗机来说更具价值,且在高空飞行、气动舵面效能下降时发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存在着增加机械复杂性和重量等负面问题,以及其造成的推力损失通常也大于传统圆形发动机喷口。

于去年底被发现的首架样机上,则似乎采用了类似YF-23的槽状发动机喷口,因此报道认为,新设计可能存在一些牺牲部分后方低可探测性的代价。不过这一重大的设计调整似乎表明其所带来的优势能够在权衡中压倒其负面影响,相比而言,一定程度的机动性能提升可能颇有好处,能够在直线飞行以外提供其他优势。不过报道也承认,无法确定新亮相的这架试验机是否是更加接近生产型飞机的改进,还是另外的"试验性飞机",这将影响到未来的量产机型是线性继承从首架机到第二架的变化,还是存在用回一些首架样机独特征的可能。

此外,在沈阳被目击到、外界暂时称其为"J-XDS"或"歼50"的一种双发设计的疑似第六代战机样机,则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这种二维矢量喷管设计。报道据此猜测称,或许目前的歼-35系列战机也有可能在未来的改型中,从现有的常规发动机喷管转为使用二维矢量推力装置,并且还声称在"中国的武器展"上见过"这种配置的模型",尽管根据观察者网编辑此前的了解,其所提到的"模型"其实是某材料企业用于展示涂层技术的"演示样例",与真实型号关联性关联性并不高。

据称是中国另一款第六代战机样机的较清晰影像,显示其尾部发动机喷管部分使用了二元矢量推力装置

经证实,所谓"使用二元矢量推力的歼35模型"实质上是国内某材料企业的演示样例模型,与歼35存在相当大差别

报道最后表示,随着"歼36"首架亮相的一周年逐渐临近,其各种试飞画面与日俱增,并且已经至少有了两架样机,同时另一款所谓"J-XDS"和其他先进无人机、海军舰载机的密集涌现,标志着2025年是中国军用飞机真正的"非凡之年",也显然引起了潜在对手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