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称,他与普京要好,但对解决俄乌冲突没用,不停战就制裁俄

特朗普公开表态称,他与普京关系要好,但是这对解决俄乌冲突没有实际作用。如果俄罗斯不停战,那么美国将会制裁它。

据多家媒体报道,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时说,他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良好私人关系,出人意料地并未对俄乌冲突的解决进程产生任何实际作用。不仅如此,特朗普还进一步指出,如果俄罗斯不愿签署协议结束冲突,美国已作好充分准备,将征收新一轮非常严厉的关税。

有专家分析称,特朗普直言与普京的私交 "毫无意义",实则戳破了其上台前构建的外交神话。这位曾宣称 "24 小时结束战争" 的总统,最初将调解信心寄托于三重筹码:对乌援助的掌控力、欧洲盟友的协同性以及与普京的个人关系。但现实中,三重筹码均已失效:乌克兰对美援助的依赖度下降,欧洲在对俄能源政策上与美分歧明显,而普京的战略目标从未因私交动摇。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特朗普将国际冲突简化为个人博弈,忽视了俄乌冲突的结构性本质。普京的决策基于俄罗斯对乌东四州的战略诉求,这种关乎地缘安全的核心利益,绝非领导人私交所能消解。阿拉斯加会晤时的 "友好表象" 与私下 "怒火中烧" 的反差,恰恰说明美俄领导人的互动早已沦为战略伪装,私人情谊在国家利益面前不堪一击。特朗普的 "失望",本质是个人政治叙事与残酷地缘现实碰撞后的必然结果。

而所谓 "非常严厉的关税",实则是一套虚实交织的施压话术。从数据看,美俄贸易总额已从冲突前的百亿美元级萎缩至 2024 年的 35 亿美元,即便对俄征收 100% 关税,其影响也不过是 "大海里的一滴水"。特朗普政府显然清楚这一点,因此将真正的施压点放在针对第三方的 "次级关税" 上,试图通过惩罚中印等俄能源买家打击俄罗斯经济。​

但这种策略存在致命缺陷。一方面,中印等国对俄能源的采购源于实际需求,短期内难以替代,美国的关税威胁可能引发反噬 -- 中国作为美国重要贸易伙伴,反制措施将冲击美国本土产业,而印度则可能在大国间重新权衡立场。另一方面,欧洲盟友的态度更显关键,特朗普虽指责欧洲 "一边购俄能源一边对抗",却无力改变欧洲对俄能源的依赖惯性,其要求欧洲协同制裁的呼吁恐沦为空谈。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国会提议的 500% 关税法案尚未通过,特朗普已宣称 "100% 关税足够管用",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暴露了其政策的随意性。

特朗普的表态本质上是美国俄乌政策陷入僵局的缩影。美国政府既想通过军售获利,又不愿承担长期援助成本,于是采取 "观战 + 军售" 的务实策略,将责任推给欧洲盟友。这种利己主义政策导致冲突陷入消耗战:俄军虽伤亡巨大却仍在推进,乌军依赖援助却难有突破,而美国试图坐收渔利的算盘逐渐落空。​

更危险的是,关税威胁可能加剧冲突长期化。普京的拖延战术本就基于 "耗垮对手" 的判断,美国的施压不仅难以迫使俄让步,反而可能强化俄 "绝不妥协" 的决心。同时,美国对第三方的制裁威胁破坏了全球贸易秩序,将更多国家推向对立面,进一步削弱其国际动员能力。正如克里姆林宫所言,特朗普的言论只是 "情绪过载",这种情绪化决策非但无法破解僵局,反而可能使俄乌冲突从地缘博弈升级为全球经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