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前电磁脉冲委员会主任彼得·普赖放下狠话:中国要是在东海岸上空引爆一枚EMP弹,美国立马退回"黑暗时代"。这话听着像科幻片台词,可五角大楼当真了。
七年过去,中国在2025年珠海航展亮出的"飓风3000"微波武器系统,已经能做到10公里内瞬间瘫痪无人机蜂群。美国同行心里清楚,中国电磁脉冲武器早就不是实验室概念,而是实打实的战场杀手锏。

而电磁脉冲武器的厉害就体现在它几乎可以将现代社会的"神经中枢"--即电信网络一一"瘫痪"!
根据其对电磁脉冲的不同产生的两大类电磁脉冲弹,其产生的电磁波的强度、能量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都能对目标的电气设备、通信设备、自动控制设备等造成严重的破坏性作用。
其中对电磁脉冲的研究主要是以非核电磁脉冲的研究为主,而对核电磁脉冲的研究则较少见,其电磁脉冲的覆盖范围尤其广阔,甚至可将上千公里的广大区域都笼罩在其无形的"电磁大幕"之下。
但当1962年美国在太平洋的"海星一号"核试验中将一枚400公里高空的核弹引爆时,就让2000多公里外的夏威夷的街灯都先经历了短暂的"黑暗",接着就一一的将收音机的广播都给"打断"了!。在对电磁脉冲的不断深入的了解背景下,我们也逐渐地意识到其对电子设备的"致命一击":隔着老远就能将电子设备彻底地破坏得不成原形。

中国研究电磁脉冲起步挺早。1960年代末在罗布泊做核试验,科学家就监测到核爆炸产生的脉冲信号。
70年代中国在青岛设立电波观测站,专门收集全球核爆数据。真正突破是2011年,中国航天科工搞出第一台实用化EMP干扰器,能精准瘫痪敌方雷达系统。到2024年,国防科技大学和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联手攻克吉瓦级功率难题,中国EMP技术正式迈进"实战化"阶段。
美国专家最怕的是中国把EMP和高超音速导弹结合。东风-21D要是在500公里高空引爆,产生的电磁脉冲强度能达到50千伏/米。这个强度足够烧毁美国80%的电网变压器。现代社会全靠电力支撑,一旦电网瘫痪,医院备用发电机顶多撑三天,银行系统崩溃,交通信号灯全灭,整个社会秩序立马乱套。彼得·普赖在听证会上算过,这种攻击可能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别看美国现在嚷嚷得起劲,他们自己才是最早玩转EMP的国家。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用战斧导弹携带高功率微波弹头,把伊拉克的雷达和通讯站炸成废铁。
2003年伊拉克战争,巴格达电网瘫痪就有电磁脉冲武器的功劳。2012年波音公司测试CHAMP导弹,一发就让七栋大楼的电子设备全部黑屏。
中国发展EMP技术反而更注重防御,2024年测试的"电磁穹顶"系统能拦截90%以上的EMP攻击。
成本优势让中国EMP系统形成"不对称打击"能力。美国一枚CHAMP导弹造价3000万美元,中国的同类系统只要300万美元。差价十倍,意味着中国能用美国造一枚导弹的钱部署十套系统。
这还不算,中国把EMP装置小型化到能装进无人机,组成蜂群战术。一架无人机几万美元,携带的EMP装置能瘫痪价值几千万的军舰雷达。这种"以小搏大"的账,五角大楼算起来头皮发麻。

2022年台海推演更让美国后怕。模拟显示中国要动用EMP武器,美军第七舰队的雷达屏幕会在瞬间黑屏,通信系统全是电流杂音。
72小时内整支舰队变成聋子瞎子,在黑暗里乱转。美国社会对电子系统依赖太重,东部电网覆盖39个州,EMP攻击一来,2亿人马上断水断电。硅谷那些高科技公司,72小时内就得停摆。
中国EMP技术路线很明确--非核化、小型化、防御优先,不像美国既搞核EMP又搞常规EMP,中国重点放在常规型上,避免跨过核门槛。
2025年1月中国科学家展示的1GW微波炮,实验室测试功率能达到瞬间消灭敌方电子设备的水平,这种武器对人员伤亡小,但对现代军事体系的破坏力惊人。
现实中的EMP攻击不像电影里那么夸张。军用装备都有防护措施,民用设备受影响多是暂时的,重启就好。

但现代社会确实脆弱,一旦电网瘫痪,食品供应、医疗系统、交通运输连锁崩溃,世界银行报告估算,大规模EMP攻击后的经济恢复周期要5到10年。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警告,EMP攻击的间接死亡人数可能是直接军事行动的10倍。
美国现在陷入两难。他们一边炒作"中国EMP威胁",一边阻挠国际社会建立EMP武器管控规则。
中国外交部回应很干脆,说美国是"受迫害妄想症"。中国发展EMP技术就为打破美国在第一次打击上的垄断,并不是要主动打第一枪。看看实战记录就明白,美国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都用过EMP武器,中国记录是零。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战略选择问题。
电磁脉冲武器这把"双刃剑"正在改写战争规则。它不直接杀人,但能让现代化军队失去战斗力。

中国把EMP技术和高超音速导弹结合,构成了真正的"区域拒止"能力。等到076型两攻舰配上舰载版攻击-11无人机,解放军在远海也能铺开隐形无人机加EMP的打击网,那时候美国航母舰队要再想靠近中国周边,就得先问问电磁脉冲答不答应。